“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考研背景与学业满意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 苏美琼 李艳丽 李明 冯碧鹭 古巧珍 陶波
摘 要:该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信息为基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来源于“双一流”与非“双一流”研究生专业认同度、考研动机及学业满意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探讨将“双一流”高校生源作为优质生源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对前一阶段专业学习的认同度以及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高于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对学术和科研感兴趣、提高就业层级以及提高学历层次都是两类学校生源研究生考研的主要动机。“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硕士生学业满意度无差异。非“双一流”高校生源博士生学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双一流”高校生源的博士生。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专业认同度;考研动机;学业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3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information, using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ouble first-class" and "non-double first-class" graduat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postgraduate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discusses the rationality of "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 students as high-quality stude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previous stag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is systema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level and improving the academic level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ademic satisfa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non-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 academic satisfac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from "non-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graduate student;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tivation; academic satisfaction
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020年7月,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同时发文,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未对何为培养质量做出定论,但是从受教育者的视角,通过学业满意度来评价培养质量日益被各种培养质量评价单位所接受。学业满意度是通过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方面提升与学习预期目标的一致性来衡量教育单位对受教育者提供服务的质量水平,其是反应、监测和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多年来,研究生生源情况一直被认作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培养单位简单的将录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视作保证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重要保障[1]。但是却鲜有人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来自于“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学业满意度以及影响学业满意度的专业认同度和考研动机等考研背景进行比较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 “双一流”与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两类学校生源研究生在上一学习阶段专业一致性、考研动机,以及研究生阶段总体学业满意度,研究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将“双一流”高校生源作为优质生源的合理性以及通过特殊招生政策实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可行性。
一 文献综述
吕冬诗等[2]以10所“211”高校2006级716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以及考研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以后能找一个好的工作是学生考研的主要动机,报考的专业排名是选择考研学校的主要因素。刘天军[3]对陕西省6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以及影响因素,发现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为逃避暂时的就业压力,另外性别、学习成绩、是否参加科研活动、父母对考研的态度和家庭收入等9个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有显著影响。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自2012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年度全国研究生学业满意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2012年该调查显示全国35所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中男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总体高于女生,科研院所研究生的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最高,博士生的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总体高于硕士生,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生学业满意度总体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年级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度差别不明显[4]。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对全国11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调查显示,不同研究生群体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成均衡化趋势,2019年我国研究生总体满意度达到八年来最高水平[5]。李一飞等[6]对48所高校本科生问卷调查显示,生师互动对教育收获和学业满意度都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张蓓等[7]对华南地区6所研究型大学采样研究表明,研究生期望对研究生学业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对研究生学业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西部某高校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涉及24个一级学科。
(二) 调查方法
本研究自编问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采用随机填答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19年3月。
(三)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4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学习层次、所就读的专业与前一阶段的学习专业是否一致、考研动机、研究生阶段学业满意度等。
(四)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参与调查的研究生分为两组,一组生源为非“双一流”高校研究生,二组为“双一流”高校研究生,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问题回答频率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研究生填答问卷1 008份,通过对问卷数据中异常答案筛查,有效问卷835份,有效率82.84%。有效问卷中硕士生692人,占有效问卷82.9%,博士生143人,占有效问卷17.1%。Cronbach's Alpha值为0.875,KMO值为0.723。
有效问卷中,“双一流”高校生源374人,占有效问卷人数的44.8%,其中硕士生261人,占“双一流”高校生源69.8%;博士生113人,占“双一流”高校生源30.2%。非“双一流”高校生源461人,占有效问卷人数的55.2%,其中硕士生431人,占非“双一流”高校生源93.5%;博士生30人,占非“双一流”高校生源6.5%。
(二) 专业一致性
研究生现阶段所在专业与前一阶段学习专业是否一致,表示研究生对前一阶段学习专业的认同度和现阶段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高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会有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会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也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专业认同高的学习者就业后,在工作中也会有更加积极的工作热情,会发挥更多的开拓精神,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生所学专业是影响其一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将考研当做专业转换的机会,学生放弃了研究生前一阶段学习的专业,选择跨专业考研,这与专业认同度有密切关系。
知识结构是指学习者经过专门学习后所拥有的知识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知识只有建立起关联并形成体系,才能真正提升学习者的能力,帮助学习者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劳动时,担任特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本研究中的“专业一致”为我国现行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的一致性,不考虑二级学科之间的互跨。调查显示,“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中,目前所就读专业与前一阶段专业一致的人数为284人,占“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人数的75.9%。其中硕士生195人,占“双一流”高校硕士生人数的74.7%;博士生89人,占“双一流”高校博士生人数的78.8%。
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中,目前所就读专业与前一阶段专业一致的人数为314人,占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人数的68.1%。其中硕士生298人,占非“双一流”高校硕士生人数的69.1%;博士生16人,占非“双一流”高校博士生人数的53.3%。
“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目前就读专业与前一阶段的学习专业一致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P<0.05)。说明“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对前一阶段专业学习的认同度以及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高于非“双一流”高校生源研究生。这种差别并不因为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不同而变化。
(三) 考研动机
不同的考研动机影响研究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动机是多方面的,首先,对科研感兴趣是学生继续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原始驱动力,也是考研的初始动机。科研兴趣决定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积极态度和情绪状态。高涨的科研兴趣能够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学习动力,调动创新思维,促使研究生主动了解学科前沿,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动力源泉。
其次,科研兴趣不是大学毕业生考研的唯一动机,很多大学生毕业选择考研主要因素是就业及经济压力所迫。1999年我国开始高等教育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形成本科生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而这一阶段国家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经济结构性问题进行的改革,造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社会对更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压力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接受更高的教育,提升自身获取稀缺资源的竞争力,能够符合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