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制图基础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 董志奎 郭成 于晓霞 梁瑛娜 姚建涛 李秀梅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制图基础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0

摘  要:该文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制图基础为例,从课程目标、授课对象、教学大纲、授课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课程目标突出理论,强调实践,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择中英文教材资料,教学方法从课程教学理念转变、课程教学中心转变、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展开,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更好地保证全英文课程建设时的教学质量。全英文课程建设从各方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能力,使本科生符合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国际化;专业基础课;本科生;全英文课程建设;制图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55-0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nical specialty Drawing Founda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 English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program,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highlight theory and emphasize practice. The syllabus is reasonably formulated and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teaching method is developed from the chang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dea, the chang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enter and the adop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eans.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 achievement is designed for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which better ensures the teaching qualit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ll English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ll English teaching curriculum has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all aspects, making them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undergraduate; all Englis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rawing Foundation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利用经济全球化各国可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1]。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各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在加速,参与全球化的方面也越来越广,这有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中也涉及到教育[2]。实现现代化文化建设,教育现代化是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教育面向国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既有助于现代化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所向[4]。培养具有宽泛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强大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出众的国际活动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争取主动权[5]。我国教育从小学就开设有英语课程,英语成为走向国际化需要掌握的基本语言与技能。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深与各国之间的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展开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以制图基础课程为例,进行了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并实施。

一  政策分析

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6]。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2021年燕山大学印发《燕山大学全英文(双语)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学校进行全英文(双语)课程建设工作。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我国一直以来重视教育改革发展,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教育战略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综合教育能力的需要。全英文课程建设是促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7],也是高校发展和培养“五新”人才要解决好的教学活动[8]。

二  制图基础课程简介

(一)  课程介绍

制图基础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是培养本科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科生可根据掌握的基本绘图原理与识图技能形成一定的工程素养,课程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因此,课程必须立足基础又服务于专业,课程应与后续专业课进行有机衔接[9],突出结合专业的制图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又要求课程必须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体现课程的工具性。

(二)  课程目标

通过制图基础的学习和训练,实现以下两个课程目标: ①能够理解并掌握投影理论,理解并掌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掌握基本仪器和工具的使用,能够根据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绘图实践。②能够阅读复杂工程图样,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路、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进行表达和绘图,具备正确的马列主义观、爱国精神和工匠精神[10],具有创新意识,遵守职业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通过制图基础的学习和训练,使本科生具备下列能力。工程与知识方面:掌握机械工程领域所需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机械工程相关的设计、制造及应用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工程与社会方面:能够基于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制图基础全英文课程建设时课程目标的达成对应着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  制图基础全英文课程建设

(一)  授课对象

燕山大学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共建的欧洲学院共有五个专业,机械类专业就是其中之一,该学院在2021年秋季学期完成了第一次招生,本次制图基础全英文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该学院的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本科生在燕山大学完成大一学年的学习,后续三学年在波兰完成学业。

(二)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将制图课的教学时间分为两个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秋季学期讲授制图基础,本科生主要学习绪论、投影法、点线面、立体投影及截交与相贯;组合体的画图、读图、尺寸标注;表达方法等,分别占10、10、12学时,共32学时。春季学期讲授机械制图,本科生主要学习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分别占8、12、12学时,共32学时。两个学期的课程都由课堂理论教学、绘图实践、三级项目(综合大作业)组成。每个章节都以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内容、知识重点、知识难点、创新方法和思政内容等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侧重点在于建立本科生理论知识架构,绘图实践侧重点在于实际应用,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展开三级项目,本科生根据教师给定或自主选定的典型零件或装配体,遵循表达方案绘图和选定实践的基本流程,每三到四名本科生为一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相互协作完成项目规定的研究内容,如典型零件或装配体的功用与结构特点分析、按照国标要求的线型,用正确的表达方法,完成典型零件或装配体的图纸绘制等,可以包括但并不限于这些内容。每个小组要在项目报告中标明每个人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研究内容的质量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入研究。

(三)  授课教材

一般来说,我国本科生普遍存在学习英文环境差的现象,这导致我国本科生的英语水平低下,英语交流时采用中式发音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使本科生提前适应国外的教学环境,快速融入英语教学的学习中来,保证教学知识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改善本科生“中式英文”的能力,英文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11],英文教材难度过大,词汇与语法本身就对本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上专业课也比较抽象难懂,会降低本科生学习积极性,英文教材难度偏低,可能对于专业知识讲解不深入,专业词汇涉及较少,对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各方面的综合考虑,课程教材采用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使用的全英文教材,并保持同步更新,方便本科生后3年在波兰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除了全英文参考资料,适当配套中文参考资料,辅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图1为所使用的中英文参考资料。

结合燕山大学中文课件以及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全英文课件,图2为燕山大学开展教学时所用的部分英文课件。

(四)  教学方法

1  课程教学理念转变

改变传统以“老师教”为主的教学理论,以提倡本科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为核心的“做中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原则,精心组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改变本科生传统的学习观,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教师引导本科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点评和鼓励,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本科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  课程教学中心转变

以理论“灌输”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目标“引领”为中心,传统教学安排侧重于理论教学相对弱化了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为中心时授课前就突出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教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教师“被动”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本科生“主动”参与为中心,授课教师主动参与授课内容时侧重点在于老师,对于本科生而言知识的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本科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讲中记”为中心转变为以“做中学”为中心。“讲中记”只是局限于课堂之上,对于制图基础而言,仅仅依靠课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本科生必须要将课外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授课内容,才能解决实际工程制图问题,“做中学”重点强调如何实际应用,当实际遇到问题时反过来寻求理论知识,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本科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可以帮助本科生逐渐养成一定的工程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