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苏晓杰 薛方正 马铁东 王楷

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目前,高校还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创新创业教学融入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高校自动化专业为例,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特点和现存问题,提出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理实融合”四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利用科研团队的优势资源、学术氛围、实践经验,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形成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相关措施在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及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中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62-05

Abstract: With the strong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ies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ow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horta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and in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ing the automation major of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our levels of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y using the superior resources,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relevant measur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 majo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talents.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uto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xploration; practice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高效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2]。2018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打造高校“双创”升级版,再次明确要求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亟需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4]。

政府、社会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发展责任重大。教育部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5]。高校加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并具有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科学发展方式、科技竞争方式和高校组织模式的转变,高校科研团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应对交叉综合、复杂多变的研究课题时,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团队作战、优势互补、合作互助的优势,能够取得高于个体效应的协同性效果[6]。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基础厚重、资源开放、可持续性强等优势,能够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方向,全面而及时地了解行业动态与发展形势,面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对未来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本文针对现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为主体,提出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理实融合”四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如何利用科研团队现有优质资源,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一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一体[7];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科学方法,熟悉成功创业商业模式,同时还要学会规避创新创业失败风险[8];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有灵感、创业有基础、就业有优势、发展有空间的专业人才[9]。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是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以笔者所在的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被称为工科中的“万金油”专业,学习内容从传统的控制理论、工业控制系统到现今流行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其就业方向几乎涵盖了工业、农业、军事、科研、交通、商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已呈现出井喷之势。专业遵循“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原则,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鲜明特点,培养德才兼备、能适应和驾驭科技变革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技术、机械、电气、汽车等行业和领域胜任复杂自动化技术科学研究、系统开发,或应用服务工作中攻坚克难和组织协调任务的优秀工程师或领导者。由上述专业设置目标可知,其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主、兼顾通识教育,培养具有解决自动化科学技术应用领域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强调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具体可包括如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工程伦理道德并在工作中践行;

2)善于沟通、协作、管理,能在团队中创造核心价值,成为团队的骨干或领导者;

3)对新事物敏感,能持续学习适应技术变革与社会发展;

4)具有扎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与科学问题,成为工程师及以上水平的技术人才;

5)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总结,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形成较成熟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但还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创新创业教学融入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及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

(一)  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狭义地理解为参加各类比赛,最终以工程师、创业者、企业家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过程中偏重成绩和奖项排名,过分强调产业行为或资本运作,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本质提升。学生也将创新创业作为积累实践经历和提升就业率的功利性行为,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实验室课题研究、科研训练计划等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

(二)  创新创业教学融入度不高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多以专业化培养为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重视不够,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也很欠缺[10]。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甚至以讲座、课程设计、沙龙等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仅作为技能型学习内容,更多是出现在教学改革研究之中,并未真正融于现行的课程体系之内。

(三)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

尽管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在不断补充,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的师资力量比例不升反降。这其中有观念和制度的因素,也存在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素养与经验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或照本宣科、或纸上谈兵,教师授课流于形式,学生上课消极排斥,教学效果不佳。

(四)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

部分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还定位为从属或辅助角色。由于管理机制、评价标准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合理,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严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无法完成。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投入不足且推进缓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预期教学效果无法达到。

三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在通过坚持党的“立德树人”宗旨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科研团队可为学生提供优质平台和项目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并通过科技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各级学生创新项目等多种形式与实践教学深入融合,在科研团队教师及高年级学长的指导与经验分享下全面开展实践训练,在积极的科研氛围下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基于科研团队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理实融合”是四个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发力点,基于科研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思路如图1所示)。

(一)  科教融合探索实践

科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其本质是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11]。在基于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和教学密不可分、互为支撑。管理层面,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科研资源和实践训练平台,把学生参与科研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科研历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保障;教师层面,其所在团队的优质项目资源可作为学生科研锻炼的主要平台,团队氛围与协作精神也会对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学生层面,可利用学校及导师团队提供的科研资源,在专业基础知识运用、科研问题分析与解决、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得到充分锻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