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王贺摘 要:该文在对大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协同劳动教育机制,政府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好引导功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做好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功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建设专业工作坊,为劳动教育创造实践场地。社会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地支持,为大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和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关键词: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政府高校社会;德智体美劳;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09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o construct the synergy mechanism of labor education among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good guiding function in labor education, provide policy and system support for labor education, and do a good job of bridging and lin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society. To deepen the main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hould be carried through the labor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rect labor concept, construct professional workshops, and create practical venues for labor education. The society provides site suppor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and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virtue, intelligence, physics, art and service; cooperation mechanism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新时代只有回答好劳动教育教什么、如何教和谁来教,学校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本。文章在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机制,以期为学校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 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 劳动的概念
从不同视角看劳动,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哲学视角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经济学视角看,劳动是脑力劳动力和体力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到: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通过有目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主要包括劳动的中介作用、劳动的精神意义、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差别[2]。马克思从人的一般劳动、雇佣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维度阐释劳动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和历史内涵[3]。檀传宝[4]认为,由于当代劳动形态的发展,劳动的概念已经拓展,如在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生产劳动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40%以下,服务业比例已经超过50%,“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要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加合理。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中,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将教育与劳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让学生在人生发展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少走弯路。
(二) 劳动教育概述
黄济[5]认为,劳动教育要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才符合马克思有关劳教结合的思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此后,学界开始纷纷关注劳动教育,研究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普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本文认为,劳动教育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增强学生大脑活力、提升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审美,养成热爱劳动的美德。
(三)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有学段之分,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大学劳动教育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劳动教育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同时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劳动者素养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塑造学生、发展学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深刻领悟这一任务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提高政治站位和历史使命感,始终把培养人作为首要任务。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从内心热爱劳动,享受劳动成果,成为有品格有情怀有大爱的新时代大学生。
其次,高校劳动教育要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高校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不管是进行教学活动还是开展实践活动,都要围绕育人的根本目的。劳动教育不仅能树德、增育、强体、育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有创新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蒸蒸日上。高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高校劳动教育要与国家战略紧密连接。国家的发展与强大离不开劳动,我们要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防止重智轻德轻劳,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和高尚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找到时代的使命、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行动中来。
二 大学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需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打通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目标导向[8]。然而,实际的劳动教育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政府参与劳动教育不够,学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不够。
(一) 政府参与大学劳动教育不够
政府拥有庞大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能够整合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鼓励国企、民企、工厂等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对标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为大学劳动教育提供科技场所;鼓励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调动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助力劳动教育进高校;鼓励多媒体平台,大量宣传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正能量,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对其他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教育法强调教育方针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教育属性,强化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但是劳动教育并没有以具体的条款纳入教育方针。
现实情况显示,政府虽然出台了大学生劳动教育政策,但是对参与主体并没有相关的机制保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没有很好的发挥,没有从政策、制度的高度明确各类主体的育人职责。政府没有建立能够有效指导劳动教育开展的协调机构,对劳动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够[9]。政府在劳动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整合各界力量,为劳动教育提供应有的各种资源。
(二) 高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将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劳动教育机会和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认知,形成全校上下重视劳动教育的局面,通过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但是,高校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开展中,出现了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缺少劳动教育平台等现象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高校劳动教育平台比较少。基地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校劳动实践需求。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是学校自主建设的劳动教育基地,诸如能够展示学校特色的场馆、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是政府专门提供的学生实践锻炼的校外场所,如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分批、定时、定点到基地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基地可以是社会行业提供的劳动场所,如博物馆、科教馆、农场、工厂和社区等,学生到实地场地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提前进行职业体验,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这样通过学校劳动教育基地、政府的校外实践基地的深入,社会行业的专业的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感知、体验劳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效能最大化。
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实并不深入,学校仅仅是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学生必须的课程,更多地流于形式,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专职教师教授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论基本是学生网络自学,实践也仅仅是学生自发参加的一系列活动,究竟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劳动教育被边缘化,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
(三) 社会支持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深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没有实践去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就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这就需要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加宽阔、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劳动场地和劳动空间。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和保障;社会是检验大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最终场所。劳动教育仅靠校内资源是不够的,充分挖掘与大学生专业相契合的企业、社区、农场及工厂等教育资源尤为重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场地,能够为学生参加实践劳动提供最真实的劳动环境。工会、社区、各类公益组织能够为学生参加实践劳动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公益事业、社区治理等活动中,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方式。行业先进模范典型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