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我国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作者: 谭力 梁小朵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我国高校各专业必修的文化通识课,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时常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来华高校留学生,因难以理解中国文化课的内容而产生焦虑。深度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活动与体验”式的全身心投入学习来培养理性评价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并通过“游学”帮助来华高校留学生理解深层中华文化观念,这给大学生特别是来华高校留学生有效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启示,提供改进该课程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深度学习;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游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4-0127-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s a compulsory cultural general course for all major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is often unsatisfactory, especiall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e course and produce anxiety. The deep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rational evalu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ne's core quality through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and help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understand deep Chinese cultural concepts through "study tours", which brings enlightenment to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effectively learn and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untermeasure of this course is provided.

Keywords: deep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y tours; teaching reform

中国文化概论课作为国内高校的主干公共必修课,旨在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人文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材版本虽多,但其内容大同小异。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为例,教材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发、演变、类型特征、基本精神,以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特征和基本精神的古代思想、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内容。

一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范式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1]。在教学形式上,该门课的任课教师多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填鸭式灌输知识,在期末闭卷考查若干教材上的重点内容。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考前临时抱佛脚,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最终的教学效果普遍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肤浅地了解了概况,基本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打好基础为日后进一步深造进而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2]。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效果无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国内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尚且肤浅,毋庸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高校留学生了。2021年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在三等九级的标准描述中均涉及了文化范畴。由浅入深,高等的七、八、九级水平要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入学时汉语水平已达到HSK4级或HSK5级的汉语言相关专业本科及硕士留学生而言,达到高等级的中文水平显然是努力的目标之一。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我国高校开设了面向留学生的不同类型的文化课。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汉硕)留学生课程为例,高校目前开设的中国文化课包括中华文化专题(核心课程)、中华文化经典(拓展课程)和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训练课程)[3]。设置三门纯粹的中国文化课的目的显然是通过中华文化专题了解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由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经典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特征和精神,再以更为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技艺,从而达到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培养目标。显然,核心课程中华文化专题是中心和灵魂,统领拓展课程中华文化经典和训练课程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因此,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是关键。跨过这道门槛,留学生才能明白中国的文化典籍为何这样写就,汉语为何这样表达,中华文化的技艺为何是这个样子,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而,中国文化深远而复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常常因在文化课上听不懂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而感到焦虑。调查显示,难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是留学生产生高度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4]。焦虑情绪是学习的大忌,将打击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和热情,其导致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因此,有必要寻找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留学生走出理解中国深层文化观念的困境。

二  深度学习视角下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理解

灌输式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给教育带来的危害有目共睹,变革教与学的方式迫在眉睫。因此,旨在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活动,为教学注入活力,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培养人的理智活动的深度学习理念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深度学习理论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意义、以及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判断某一学习活动是否是深度学习: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深度学习的这些特征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一)  通过联想构建知识的网络

汉硕留学生在中国文化专题课程学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已有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基本精神是内核,统领中国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代的文学各有特征,表现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就需要留学生联想、调动记忆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形成文学-文化-社会的网络。以宋代文学为例,宋代文学的特征是在题材上更为注重个人的生活而非社会现实;在表现形式上重抒情而轻叙事;在风格上倾向于婉约而不是雄壮。宋词的这些特征是宋代社会政治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和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的文化特征。教师引导留学生通过联想和激活以往学习过的有关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知识,将零散、碎片式的宋代文学作品与之编织在一起,建构出宋代文学-文化-社会的知识网络结构,如此一来,理解宋代文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  从活动中亲身体验符号化的知识

儒家礼教文化的浸润,使中国人形成了克己的性格特征;道家崇尚复归自然而追求精神的自由超脱,以及中国佛学启迪人们修行内心而顿悟成佛;中国儒、道、释学派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中国人习惯于以内敛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这让其他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难以理解。用美国跨文化传播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语境论来说,中国,这个拥有伟大而复杂文化的国家,处在语境阶梯上高语境的极端。霍尔认为,在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中,大多数信息或存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在人的身上;需要经过编码的、显性的、传输出来的信息却非常少[6]。中国古代文学和书画艺术正是高语境交流的典范。宋词婉约的美学特征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现。譬如元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作者抒发的是天涯游子的思乡和哀愁之情,但诗中未曾出现思念、故乡、哀愁、漂泊等词,而是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指代故乡;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来衬托游子的凄凉。夕阳西下,本是归家与家人欢聚的温馨时刻,而在外的游子却只能骑着瘦马,迎着冷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赶路,甚为凄凉、哀伤,以至于“断肠”。作者寄托思乡的哀愁于景物之中,并没有把这种情感用显性的话语表达在诗词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特征。以物寄情,追求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精神,将深沉的感情隐藏于文化思想冰山的水面之下,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一种高语境的交流。留学生要理解这首诗背后的深意,更好的方法是借助诗画里的画面来感悟诗中的意境,进而理解诗作的深意和内涵。而如果条件允许,更为理想的方法就是走进大自然,融入相似的景象里,通过观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来模拟地“经历”作者的思乡及哀愁之情。走进自然,通过自己的活动将符号化、静态的诗词激活,让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诗词同步,全身心投入体验诗词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意义。这样的体验过程,留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体,不但理解了诗词蕴含的深意,也提高了自身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

(三)  透过表象把握知识的本质

抓住学习内容的本质能够让学习者融会贯通,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把零碎的知识点编织成知识的网络。通过归纳、演绎、探究等方式在表象和本质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化零为整,举一反三。例如怎样区别宋词与诗,首先可以从词的句式和声韵的特点来看:一是词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字句不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四、五、六七字句。二是词的开头通常有领字,一字领的有“任、待、莫、乍”等;二字领的有“恰似、谁料、试问”等;三字领的有“君莫问、君不见、最无端”等;三是词中常有叠字和叠句,叠字如“错错错,莫莫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叠句如“归去、归去”“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等。四是词句常用到虚词,如“耳、矣、也”等。其次,词一般对押韵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在文中的转折和结尾等关键处比较讲究押韵。再者,词对于对仗没有具体的规定。字数相同的两个相连的句子就可以构成对仗,且对仗不避同字,也不讲究平仄。对词的上述特点进行归纳整理有助于把握词的全貌,不再困于词的长短句结构,从而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以欣赏的角度来读词,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四)  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通过归纳事物的特点来把握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可以延伸出无穷的变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把新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并将其联结嵌入已构建的知识网络,那么无论变式如何幻化,也不会感到迷惑不解。与此相对应,把握了学习对象的本质,就能够演绎各种变量,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比如留学生掌握了词的句式特征和声韵特点,在诵读词句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词句的时间更长,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引经据典,用韵律优美、意义悠远的名篇词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由此实现词的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