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推动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李广超 荣翠华 刘锐

摘  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对国家科技发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相比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具有学科面宽、人才储备丰富的显著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刻把握高校党建与基础研究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加强高校党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推动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质量。该文结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和新时期党中央对基础研究的发展要求,从基础研究科学探索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两方面,探讨党建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论证党建对提升高校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为高校基层单位以党建促进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高校管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058-04

Abstract: Basic research is the main switch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for conducting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ared to research institutes,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and rich talent reserve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eeply grasp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by strengthening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undertaking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universities, but also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for basic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Party building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from two aspect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basic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basic disciplines. It demonstrates that Party building has a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grassroots units in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s through Party building.

Keywords: party construction o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management; basic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deep integr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的新论述。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作为知识储备,既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能拓展人类知识前沿并促进社会进步。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关键交汇点[2]。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探讨高校党建与基础研究发展的推动关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和组织路线,探索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创新活力,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党建引领创新,推动高校党建与基础研究深度融合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问题的总开关,在整个科技创新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实现科技现代化中具有战略性作用。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第一条就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就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3]。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的党建是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党建与基础研究发展深度融合也是党建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强化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导力

基础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4]。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础研究的“前沿阵地”。基层党委要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统筹谋划,定位准确,方向明确,一体推进,确保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锻造一支讲政治、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水平科技队伍。既要持续加强科研骨干中党员的思想工作,也要高度重视非党员的科学家、海外归国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积极在科研骨干队伍中发展党员,把优秀的科研人才吸纳进党的队伍中来。

推进党建与基础研究发展深度融合。根据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的不同规律和特点,建立符合科技创新的综合治理体系。对于“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灵感和学术敏感尤为重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聚焦未知领域、探索自然奥秘。“自由探索”研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无法指定目标并预计收益。因此要强化思想引领,推进科学评价,引领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不怕“冷板凳”,敢闯“无人区”[5]。对于“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要以国家战略需要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着眼国家发展全局。党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加强党建引领,提供政治保障,改进基础研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引导科研人员结合自身领域特长,根据国家基础研究的任务布局、平台建设等资源配置,参与基础研究主体的分工协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协调解决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和困难,激发科技人员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高校党组织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深化践行“四种形态”。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环境。对于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和科研腐败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充分发挥警示作用和震慑作用。

(二)  发挥党的组织功能,强化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组织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为基础研究提供重要保障。基础研究既要解决知识体系中的科学问题,又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需要不同科研主体协同创新。对于这样系统性的要求,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与功能性,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成为必然选择。一是在科研选题时体现组织力。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选题是基础研究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我国基础研究选题普遍存在盲目跟踪国外热点问题、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缺乏原创性、独创性、前瞻性。这种跟踪式、模仿式的选题思路无法取得具有突破性、领先性的基础研究成果[6]。因此,有必要组织具有行业顶尖水平的专家对选题进行研判,综合创新性、可行性,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项目。项目的选题要体现重大前沿问题的选取和凝练。二是在研究过程中体现组织力。随着科学问题的不断深入,涌现出的新问题往往需要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完成。根据具体问题和任务组织不同领域的优秀团队开展合作、形成合力。打造“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新型研究组织。面对周期长、任务重的关键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做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使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和战斗堡垒。三是在协同创新中体现组织力。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学中心。高校党组织要积极部署,改变当前科研力量零散化、碎片化的现状,统筹力量,形成合力,参与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基础研究、试验发展和市场化已不再是传统的线性递进关系,已呈现相互作用交叉融合态势。组织与国家科研机构和科技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及创新联合体,开展有市场前景的前沿交叉融合研究,构建更加开放的协调创新系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指出,“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国际合作,党建先行,高校党委要有国际视野,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扩大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对外合作中,正确把握党管外事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思想意识,持续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