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家畜寄生虫学课程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张晓轩 徐守振 邹玲 张灿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专业知识,把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全教学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该文以家畜寄生虫学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路,并举例介绍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及评价方法,总结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与不足,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畜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082-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idea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course through deeply tapp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fus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run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aking the course of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apping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shortcoming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elements; blending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ability

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决定了高等院校各学科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的中心思想。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1]。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育高质量人才。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家畜寄生虫学课程为例,探索和总结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载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实践方式,以期为高校的专业课程思政创新和改革提供参考。

一  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内涵,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紧密联系,各有不同。思政课程是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一门课程,而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也并非简单地占用课堂时间,作为独立的内容进行授课,而是一个以各类课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元素覆盖课程教学的全部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塑造价值观和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形式不同,但是均以思政为核心、以培育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为目标。

唐代文学家韩愈诠释了教师在培育人才中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教育部在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中明确提出了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作为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队伍应履职尽责,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核心,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材料,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4-5]。而且,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言行,将思政教学内容延伸至日常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不仅在自身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还要对周边的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思路

家畜寄生虫学作为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预防兽医学专业中占重要位置,对于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医学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略显不足,学生人文素质意识较为淡化。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导致的课程思政内容牵强附会,授课形式单一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时长限制导致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无主动思考过程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授课教师深入挖掘家畜寄生虫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特征,应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教学渗透到线上、线下全教学过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历史、科研实例等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形式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完成教学周期过程中,探讨总结课程思政融入家畜寄生虫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积极提升课程品质。

(一)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元素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和历史等各个方面,不同门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特征也各不相同。作为农业院校专业课程,家畜寄生虫学应从多个方面挖掘与新农科建设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知识点融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  工匠精神,从学科先进人物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我国不断涌现为寄生虫学研究奋斗终身的榜样人物。钟惠澜教授终生致力热带寄生虫病研究,研究成果令世界瞩目。他阐明了黑热病的传播机制,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可以感染人,为中国大规模防治黑热病奠定了基础。他创立了临床—现场—实验室的热带病寄生虫病研究模式,晚年组织150余位专家历时6年余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热带病学》,80岁高龄依然亲临肺吸虫流行区进行现场调查。其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始终贯彻临床、实验室、现场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熊大仕教授毕生致力于寄生虫学研究,在马结肠纤毛虫领域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在国际上广受重视和肯定。作为我国老一辈兽医教育家,除了任教本职工作外,在多地举办培训班,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兽医科技队伍。即使晚年病重时,仍念念不忘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兽医教育事业,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作为奖学金,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其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我们新一代兽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  了解历史,从学科历史事件中挖掘思政元素

家畜寄生虫学学科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通过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例如,古代书籍《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就对绦虫有较深入的研究与描述。二千年以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有驱虫药记载,至宋代药物应用品种则更多且更有效。针对吸虫病知识模块,以血吸虫病为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6年中央提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开始到1958年底,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成功控制了肆虐长江流域数百年的血吸虫病,世界卫生组织盛赞中国这一创举。针对线虫病知识模块,补充我国三次寄生虫病的人口普查知识。通过三次普查结果的比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控历程。1988—1992年我国首次人口寄生虫分布调查表明,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寄生虫人群感染率高达53.6%,这与当时我国的自然环境、缺乏卫生设施和饮食卫生观念密切相关。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来大力发展经济,完成了卫生厕所和安全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改造如血吸虫、利士曼原虫等寄生虫病疫源地自然环境,通过不懈努力,曾经普遍发生的黑热病、疟疾等原虫病已鲜有报道,蛔虫病、钩虫病、囊虫病等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2014—2016年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表明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下降到4.5%。2016年,国家针对仍然流行的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制定综合防控规划,并在全国各省市建立了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检测点,建设各级寄生虫病防治队伍,提高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防控的认识,加强寄生虫病的诊断控制,有效控制和阻断了寄生虫病的传播[6]。通过这些知识点的拓展,将专业知识融入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同时也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国崛起的态势,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强大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作贡献的社会使命感。

3  引经据典,从学科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

家畜寄生虫学知识体系中很多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拓展相关科学家的科研研究历程,激励学生的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比如,人类与疟疾的抗争史是一个不断研究疟疾抗药性、推出新型特效药物的过程。在诺贝尔奖设立的120多年时间里,有5位科学家因研究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第五位就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此,在讲授抗原虫病药物时,可以拓展抗原虫药物青蒿素的研发历史。青蒿素是屠呦呦及其团队从600余种可能具有抗疟疾功效的中药中筛选得到的,因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最初的筛选过程中,始终未能获得有抗疟原虫活性的提取物,研究工作曾经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并没有放弃,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发现试验中的误区,改进了青蒿中有效成分的萃取方法,最终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进而确定了其分子结构并成功合成,广泛应用于临床疟原虫的防治。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运气永远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科研道路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钻研,还需要认真细心的思考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4  案例分析,从学科相关新闻报道中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团队随时关注寄生虫病相关的新闻报道,从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讲解线虫病知识模块时,以“福寿螺事件”为例进行思政教学拓展。2006年北京市131位市民因在“蜀国演义”餐厅食用凉拌的 “福寿螺”螺肉染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于病例罕见且容易和脑膜炎混淆,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多家医院治疗后均不见效。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医生纪爱萍认真查阅了患者的病例和化验结果,初步怀疑是寄生虫病,随后自掏腰包购买饭店的福寿螺进行检测,最终确诊了该病是由螺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通过这个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 “细节决定成败”,做人做事不要浮于表面,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静心思考,追溯本源,孜孜不倦地开展工作,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