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向度及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易想和 姜超凡 黄娟 成辉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发展既离不开教育的时代背景这一实践逻辑,更离不开教育思想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当前学生素养呈现出弱化的倾向,既不利于国家与民族发展,也无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坚持人本向度、社会向度以及生活向度的价值取向。唯有以价值创新为主导,转变观念;以关键能力为抓手,重点突破;以共同标准为指导,全面提升;以本土实际为依托,彰显特色,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发展理路;价值向度;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57-04

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but also from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At present, the students' quality tends to weake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nor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happiness of their famili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quality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uman-oriented, social and life-oriented. Only by taking the value innovation as the leading factor, changing the idea, taking the key ability as the grasp, focusing on the breakthrough, taking the common standard as the guidance, promoting in an all-round way, taking the local reality as the support, manifes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the students really ge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Keyword: core literacy; path of development; value dimension; innovation; path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以及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需要[1],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教育应“如何既坚持本土特色,又面向世界”,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于是,核心素养(又称21世纪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一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理路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体现[2]。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及发展既离不开教育实践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教育思想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

(一)  概念的提出及演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德国学者梅滕斯所强调的“关键能力”,于梅滕斯而言,关键能力就是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3]。此后,因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英国引入了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细分,认为关键能力就是人们有必要掌握的一些可以终身受用的素养。

目前,学界公认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早(1997年)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界定。受其影响,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虽然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诸多较好的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13年由教育部委托、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4]。随之,于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此后,我国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逐渐深入,大量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二)  学界的争论与反思

学界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见解与论断,学者们论述各异,见解不一,争论颇多。目前争论最集中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何谓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二,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有的研究表明,部分学者过于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词义释源,或纠结于其目的与结果,或执拗于其层次与过程,而往往忽略了对其核心本质的追问[5]。其实核心素养应该是那些共性的、关键的、核心的能力与素养,如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界定,势必严重影响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1  反思之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而非全面素养,更不是基础素养

素养既包含核心的,也包含非核心(全面)的;既有核心素养,也有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6]。有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全面素养,这当然是错误的。全面素养意味着面面俱到,而核心素养只是其中最关键的、极小的一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显然不能完全等同。也有学者把核心素养理解为基础素养,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些素养(如健康的体魄)之于人的发展的确很重要,但其仅仅是基础素养,不属于核心素养。

2  反思之二:核心素养是系统整体的,而非片段式的,更不是静止的

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无论是西方古罗马思想家,还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论述颇丰,所论也颇见哲思,多主张“以德为本”。尔后,以心理学家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注重以“能力为本”。然而,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系统整合观”日益受到学界的推崇,该观点不仅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与结果,而且注重从现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出发,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和思维去审视对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均具有关键、核心作用的品格和能力。

3  反思之三:核心素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而非仅指向个体或社会

核心素养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其具有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指向。因为,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在这个以人为本,个人权利日益彰显的时代,核心素养既要反映个体的需要,也要反映社会的需要。对个体而言,核心素养是个体成人、成才、成功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正是因为具备了大量拥有核心素养的人才,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纵观当今教育,一个显著而重大的困境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背离,亦即个人价值的日益膨胀和社会价值的逐渐失落两者并存。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在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同时,更指向社会价值的实现与维护,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互融合。

二  学生核心素养弱化的表现

目前,因为培育定位模糊不明、课程体系设置失衡、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学生自我认识偏差、社会实践流于表面等原因[7],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呈现出弱化的倾向。

(一)  关键素养缺失

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能以及高尚人格应该是比较公认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关键素养是个系统的整体,各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一旦弱化,就会成为学生的“短板”,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素养缺失是学生核心素养弱化的重要表征,具体表现:有的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低下,创新手段匮乏,虽然国家提供了“创新创业”等平台,但少数学生穷思竭虑也想不出好的创意,即使有好的创意,也难以具体化;有的学生应变能力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不断变化的事物,不知变通,遇事慌张,无法及时采取准确的应对措施;有的学生思维模式固化,缺乏成长思维与批判精神[8],以经验代替科学,以感性代替理性,固执己见;有的学生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知识浅薄,专业基础不牢,专业技能不强,无法专业性地处理问题;有的学生性格偏激,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等。

(二)  功利思想抬头

功利思想是人对功名利禄的想法、观念、认识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功利思想,传统儒家多重义轻利,法家则崇尚功利,道家主张无为无欲。功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为达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但从长远计,功利思想太浓,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社会风气的澄明,乃至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功利思想抬头是核心素养弱化的直接表现。因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思想道德素养不够,少数学生功利性很强,精于算计,争名夺利,自私自利,极端者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沦为了原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老先生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少见,例如新冠感染疫情危机中,就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拒绝隔离,暴露出了只计个人功利、不计他人生死的丑恶嘴脸。

(三)  责任意识淡薄

责任意识是社会成员知晓所负责任,自觉、认真、积极履行责任,遵守社会规范,并把责任外化到行动之中的心理特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新冠感染疫情期间无数共产党员与普通群众不计个人生死,冲锋“抗疫”,无不彰显了我们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责任意识淡薄是学生核心素养弱化的重要表现。不可否认,当前少数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主人翁精神丧失,在价值取向上轻国家责任、重个人权利,过分崇尚独立、自由、个性等观念,缺乏勇于为国家与民族担当责任的情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个人利益。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少数学生迷失自我,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未能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的弘扬者。此外,还有少数学生毫不顾怜父母的辛劳,超前消费、炫耀式消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业荒废,精神颓废,对长辈态度恶劣,孝道丧失,毫无家庭责任感。

三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向度

价值向度是价值主体所持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价值向度决定、支配及影响主体的价值选择。核心素养的价值向度是决定学生核心素养因何培育、如何培育的价值根基。

(一)  以生为本的价值定位

“以生为本”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价值取向的核心。“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源于“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彰显与宣扬[9]。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强互动的双边活动,人是绝对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以“以人为本”,对教师而言,应考虑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应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与付出,做到“尊师重道,勤学博思”。师生之间这种双向、平等的关系,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然而,当前教育多从成人的视角进行单向的价值定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价值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往往忽视以师为本,而只重视以生为本,这既不利于教师地位的提升,也不利于以生为本价值诉求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勤奋努力,而且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敬业爱岗、倾情奉献,这必然既要求学生尊师重教,也要求教师待生如子,双方在平等、互动的关系中,做到互为根本。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丛生并起的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突出,大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将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层次、多渠道的关注并满足学生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等方面的需要。因此,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既是对时代发展客观现实的一种因应,也是正确看待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一种哲学审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