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文峰 邓乔元摘 要:交换培养模式不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是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对于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交换生的培养模式必然成为每所高校都要探究的新课题。该文阐述大学期间跨地域间的校际交换培养的意义,探讨影响高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模式的诸多教育问题,并提出完善校际间交换生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际交换;培养模式;地域差异;培养项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53-04
Abstract: Exchange training mode is one of the ways for universities to jointly cultivate talents, whether in the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stage. For the new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exchange students is bound to become a new topic for each university to explore. In this paper, it is expounded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culture during the university period, many educational problems are probed into that affect the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mode of universitie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collegiate exchange; cultivation mode; regional differences; training program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专业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是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重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更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各个方面的改革更加深入与创新,自然而然,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借势而进。目前,各大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日渐加强,而交流是构成这两种关系的主要模式。不少欧美国家的大学在本科培养阶段就有必修的校际交换学习要求,这种培养模式是高校之间构建起多层次和多领域交流格局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国内各高校之间,延伸至国与国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
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大部分学校的校际交换培养是以本科生为主的。本科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响应校际交换培养最活跃、最积极的年轻力量。高校的本科交换生项目具有短期性、非学历(学位)性、合作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1]。高校在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制定针对特定年级的学生实施“跨校跨地域间的校际交换培养模式”,开展校际交换生周期研学项目,这不仅是推进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学质量、扩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有效举措。推动其在本科在读的4年期间开展校际交换研学,给予学生接触不同高校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教学和教育风格及人文环境,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为丰富、更加生动,必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更增添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再往高里看,这也有助于不同的高校之间加强交流和互相学习,通过消化和吸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学生培养质量,扩大校际双方各自的影响力。然后再通过听取校际交换项目中学生的反馈,不断总结,对跨校跨地域校际交换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 高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概况
(一) 基本概况
目前,每年世界各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与和开展交换项目,我国于1995年正式有了“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起初是美国的高中每年从中国招收优秀学生赴美就读,后面随着多样化、创新化的改革,交换培养在本科、研究生阶段也有了多种多样的模式,距今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
本科阶段的交换项目大致分为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两种模式。联合培养模式简称联培,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与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换生项目的学校中选择一所,再通过校方的选拔后赴该校进行学习和深造。在这种模式下,派出交换学生的学校承认学生在联培方院校获得的学分,或者通过学生所在学校的学分互换文件规定在联培结束后依照规定进行学分转换,从而满足在本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保证其顺利毕业[2]。但是这种方式下一般只有学习证明,所以并不会颁发联培所在学校的学位和学历证书;而合作办学大多数以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换培养为主,是指我们常见的“2+2”“3+1”这类中方院校与外方学校有合作协议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如果学生在交换学习结束后完成了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母校和联培学校获得学位的要求,便可以获得两校颁发的学位/学历证书。但在通常情况下,交换项目一般指的是第一种,即联合培养模式。
(二) 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育考察和对比
对于院校双方开展校际间的交换培养,在选拔交换生人选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考察学生的心理、语言交流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对于要申请交换培养的学生,其本人需要对计划申请的合作院校和专业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与自身所在院校对比,掌握自身院校和专业的优势与长处,将其在拟选择进行交换学习的院校进一步发扬,同时也要能发现自身的短板,思考能从对方院校汲取哪些优点来弥补现有不足。在这里,本文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景观建筑专业与我国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校际交换实践教学项目来进行比较说明[3]。
对我国的华南农业大学和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培养计划进行对比和分析后,笔者发现英国的教学实践方法对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有所借鉴。在基础教育方面,两所高校还是保留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华南农业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更加全面和细致,课程涉及到多个领域,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如此,课程规划做到了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有很大的选择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谢菲尔德大学则更加突出专业的重点,为了让本科的学生能够更早地深入了解本专业,从而融入到本专业中。具体做法是,将所有的基础课程全部压缩在第一学年完成,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全凝聚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内容。这样的做法,学生在第一学年课业会比较重,如果第一学期成绩不太理想,是否会使个别学生滋生一些厌学情绪,这一点还是需要思量的。因此,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很重要。
除了教学风格外,两所学校也有其他各自的特点。华南农业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校际交换教育培养方案关键所在是学制和课程体系,而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的景观建筑专业则是侧重于开放式实践教学。教师鼓励本科生参与到一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中,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可以发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校际交换项目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而我国还大多是以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学分体系为主要目标。对于国内高校设置了校际交换培养环节的专业来说,通过对比学习,在修订教学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发展实习基地、更新实践内容和增强师资力量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
二 高校跨地域间校际交换培养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校园文化、办学风格、学习氛围和管理制度等都有所差异。各个高校间的师资情况也存在差异,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学术背景、专业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受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4]。每所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有的是地方性大学,可能更立足于服务地域经济。还有高校所属的主管机构对于高校及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教育政策和资源提供。高校学生作为交换培养项目最直接的获益群体,从这类项目中可以开拓视野,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体验到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性人文情怀,锻炼和加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感受不同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更有深度地看待问题,学习思维能够更加的活跃创新,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也会有很明显的提高,为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 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
校际交换项目的受众群体较少,并不是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尽管能够参与校际交换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些属于少数群体的交换学生们仍然可能对双方学校产生不小的影响。对于有交换生的班级,一位优秀的交换生甚至能够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这些影响可能显现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彼此的交流来传递不一样的思想与观念。交换生能够将原学校的优良校风、校园文化带入合作院校,在交换项目结束返回派出学校时,也同样将合作院校的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带回来。交换生作为原学校与合作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种角色对双方学校的影响看似渺小,可正是这种容易被忽视的影响,无形中将派出和接收交换生的两所院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此时的校园文化是开放的、丰富的,是与国内乃至国际联系在一起的。
(三) 有利于改革创新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制度
交换生的到来,不但能影响到教师的管理模式,也可能对学校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上有所帮助。交换生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常规和稳定的教学资源共享,这种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提高高校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水平。在所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校际交换培养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理念和方式,而且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和学校更好地接触和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开放的交流和文化碰撞中,双方院校可以借鉴对方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扬长避短,这样就能够给高校在大学教学方面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强而有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 有利于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大学生是整个校际交换培养项目的主力军,有力地促进了原学校与合作院校之间的交流。学校通过实施交换培养项目,学生之间、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互动将会格外的频繁活跃,校际双方经常性的交流活动也会进一步增多和加深。实施校际交换学生项目的院校之间的关系由此愈加紧密,也更能拓宽合作领域,使得双方在全世界高校的竞争和发展中相互支持,在一些问题上更容易达成共识。
(五) 有利于促进和增强原学校与国际院校的交流与竞争
交换培养模式不仅能对国内院校之间的交流提供直接有利的帮助,而且对国际之间的院校也同样有着合作与竞争的价值。对于交换生而言,他们通过在国外一定时间的交换学习,亲身感受到与国内不一样的异国风情,可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够锻炼自身的外语口语能力和与不同个性和种族人群交流沟通的能力,让自己更加的自强、自信、自立,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对于派出交换生的学校而言,不仅能够学习和积累国外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奠定与国际广泛交流的基础,也能拓宽国际合作项目的领域,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加快学校国际化的步伐[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