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获得感 提升亲和力

作者: 周霞 陆怡楠 谢钦灵

摘  要: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是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应对信息化给思政课带来严峻挑战的需要,是适应“0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的需要,也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和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需要。在各种教学模式中,“专题+体验”德育模式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在专题教学中渗透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凸显专题等。

关键词:获得感;亲和力;专题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64-05

Abstract: Enhancing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enhancing affinity is the need to complet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ope with the severe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formatiz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adapt to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ost-00 college students. It also the need to eliminate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arious teaching modes, the "thematic + experience" moral education mode can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and complement advantag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clude penetrating experience in thematic teaching and highlighting thematic teaching in experiential teaching.

Keywords: sense of gain; affinity; special moral education model; subjectivity; moral education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思政课的效果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以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为核心,以“专题+体验”的模式对思政课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  获得感与亲和力:思政课的“刚需”

获得感是一种物质需求或者精神需求的内在满足感。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大学生从接受思政课教育中带来的满足感,是“在满足大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后,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的、持续的、实实在在的心理感受”[1]。它既包括知识、理论的短期获得感,又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认同等的长期获得感。亲和力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和趋同感。这种亲和力,是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的基础。

(一)  获得感与亲和力是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思政课不是一般的课,是引领性的、融入灵魂式的课。思政课除了知识目标,还承担着意识形态目标。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养成。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看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如何。只有课程具有亲和力,学生的获得感强,学生愿听、爱听、主动参与思政课,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和满意度高,才能说明课程卓有成效。

(二)  获得感与亲和力是应对信息化对思政课挑战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点开花的新媒体信息,无处不在的校园Wi-Fi,触手可及的移动设备,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动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全域性和渗透性等,导致后喻文化消解了知识权威,海量信息带来了思想迷茫,全域传播挤兑了道德空间,信息化发展冲击了传统课堂[3],对思政课教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应对信息化的冲击,思政课就必须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让学生思想上认同,灵魂上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获得感与亲和力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他们理性、务实、自主意识强烈,崇尚自我、个性张扬,既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对国家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颇高的一面,也存在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敏锐性差,政治鉴别力弱,理性思维不足,人生观、价值观漂浮不定的状况,空洞的政治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增强获得感,提升亲和力,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乐趣而不是压力,让学生学有所获,才能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中、在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受到思想熏陶和道德教育。

(四)  获得感与亲和力是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需要

当前思政课总体效果不错,但学生的抬头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原因主要在于一部分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不足,学生的获得感不强。课题组对国内10所高校1 000名大学生所做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其结果显示:有6.8%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亲和力严重不足,有15.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获得感一般。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上,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上,理论阐述过多,或者理论无法关照现实,无法解答学生内心真正的困惑,学生感觉内容空洞、枯燥、无用;教学模式上,手段单一,以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从头到尾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讲授,课堂缺乏新鲜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满足学生成才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思政教育。

二  “专题+体验”德育模式:增强“获得感”与“亲和力”的有效手段

(一)  专题德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专题德育模式”是指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专题,由教师用专题讲座的方法组织教学的模式,它是教师“主导性”道德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德育模式,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理论魅力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根据目前高校现状,专题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巡回式专题教学,即将课程分为若干专题,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或者几个专题。其优势是:第一,能依据教师的学术背景和专长,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有助于专题的深入;第二,有利于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可以集中于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第三,学生能体验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吸收不同教师的思想养分,比较有新鲜感;第四,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高科研水平。但这种模式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因为不断轮换教师,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不熟悉,或者刚开始熟悉又换了新的教师,师生之间沟通困难;其次,因为经常轮换教师,容易造成班级管理混乱,教务处的排课也有较大难度。

另一种是贯通式专题教学模式。还是把课程分为若干专题,但是却由承担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从头到尾通讲所有专题。在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时,由对某个或者某些专题比较擅长的教师担当主要备课任务,备课完毕后将全部教学资料分享给教研室教师进行讨论,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定稿后共享,任课教师只需要进行一些深加工即可。它既可以避免可能引起的教学管理困难和混乱,又能发挥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简称“我校”)主要采取的是这种贯通式专题教学模式。

(二)  体验德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体验德育模式”是“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通过创设某种情境或者开展某些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体悟、反思和内化学习内容,进而生成自身体验,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从而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教学模式。它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体验德育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价值引导和情感注入,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体性作用,体验德育模式符合思政教育的特点;其次,体验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见解,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体会、感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的发挥;第三,体验德育模式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信息传播和灌输,更多的是学生的理解、体悟、认同,先将理论“内化于心”,再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体验德育模式容易产生的问题:首先,如果不紧扣教学目标,不结合深入而系统的理论讲授,单纯地体验德育模式容易流于形式主义而最终缺乏对理论的深刻感悟;其次,体验德育模式要求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个体体验和感受,以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否则,很难创设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情境;最后,体验德育模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否则,开展的体验活动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三)  “专题+体验”德育模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专题+体验”德育模式是指将专题式和体验式教学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符合“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有助于克服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但较难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容易促使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但体验式教学容易忽视对理论的系统、深入把握。

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专题讲座中引导学生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深化对专题的理解,让思政课教育内容“在多维度的转换中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理性和情感的双重认同,既引起共鸣又实现共情,使教师在理解、尊重、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既有魅力又有亲和力”[4];既可以凸显理论的精品性和系统性,又能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三  “专题+体验”德育模式的具体实施途径

为了改变思政课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调呆板的状况,变空洞的理论说教为生动深刻的专题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感悟,变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式”的群言堂,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我们结合思政课程和教材的特点,对“专题+体验”德育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讲每一个专题的时候,会穿插各种让学生体验的环节;而在实施体验教学中,又紧扣专题来进行。

(一)  在专题教学中,渗透体验

结合各门课程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调查学生对该问题了解和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关的专题,教师在充分的理论与实践准备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并与学生互动。专题讲座的内容突出“深刻”“新颖”“专业”,并紧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之处。

1  以“问题链”组织专题教学,满足学生成长期待

参照教材,将每门思政课分为若干专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将专题内容串联起来。专题内容注重从学生的关切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难为视角,来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和探索精神,把学习的过程变为求知和独立思考的过程。空洞的说教,不能回应现实问题。理论如果解释不了现实,就不能够说服学生。因此我们结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际,以最新的现实问题作为案例,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最实际最直接的需要,每一专题都提出几个问题,落脚点在问题上。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绪论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向学生提出一串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程?”“什么是大学?读大学应该读什么?”“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以及在讲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中如何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