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CDIO理念的四维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

作者: 赵燕春 冯力

基金项目:2022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OBE-CDIO+校企导师制’构建梯度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GS[2022]GHBZ168);2021年兰州理工大学高教研究重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实践”(GJ2021A-4)

第一作者简介:赵燕春(198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06.012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传统理工科课程内容的德育意识薄弱、价值涵纳度较低,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外的德育功能,新时代德、技、能并进的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势在必行。该文以专业教育为载体,融合线上、线下理论课程和项目制实践课程三维空间一体化模式开展专业思政教育;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评价并持续改进,在OBE-CDIO理念下构建时间维度的成果导向和项目驱动专业培养模式,实现三维空间与时间维的4D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形成思政要素和专业教育协同、立体化施教,达到高层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OBE-CDIO理念;项目制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6-0052-04

Abstract: Morality education is the key and fundamental goal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are lack of ethical and value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has effectively played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besid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higher talents that combines morality, technology and ability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tak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 and integrates online and offline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oject-based practical learning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the 3D space integration model. With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th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ill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whole evaluation process. Via the OBE-CDIO concept, time dimension oriented and project driv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will be built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4D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form the synergistic and stereoscopic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higher level for the educational goal.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OBE-CDIO concept;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传统理工科课程内容的德育意识薄弱、价值涵纳度较低,专业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外的德育功能,实现高层次的育人,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等理工科人才[2-4]。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滑的形势下,亟待深层次解决大学发展瓶颈、强化学生就业动力。在后疫情时代,专业思政内涵不断丰富,是人才与创新创业的内生驱动力源泉,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的深度融和。

课程思政建设以专业教育为载体,专业知识传授同时将价值引导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塑造、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健全人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从毕业标准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并实施教学方案,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5]。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工程教育理念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心理学中个体与系统相互作用的发展模型,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与我国新工科的内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6]。

OBE-CDIO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模式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上述两者相结合,全过程评价并持续改进,可实现时间维度上的成果导向和项目驱动专业培养模式构建。本文以专业教育为载体,融合三种空间维度的线上、线下和项目制实践课程;将OBE-CDIO理念和方法运用于课程思政,期望有效提高课程思政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水平,且这方面研究鲜见报道。

一  专业课程思政与线下课程建设

紧密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工科类课程“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具体要求。按照“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总体要求构建专业课程学习资源。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为例,其中课程学习指南与教学大纲对应,体现课程目标、内容及教学要求,以问题为导向的引导式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首先,课程引入阶段,结合授课教师多年总结的理论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精心准备课程资源,深挖思政元素、精心制作课件,培养学生采用理论类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学习好相关理论知识,进而,结合相关重要工程案例,厚植行业担当和家国情怀。其中,课程绪论部分结合材料加工过程产生缺陷和失效分析案例,培养工匠精神和抗挫能力;钢铁企业废热利用的案例,促进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和科技兴国的理想信念形成。课程动量传输部分以流体阻力与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水利工程治水为案例,激发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洪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秉承工匠精神职业灵魂,艰苦奋斗、担当历史使命。课程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章节中,思政元素总结为辩证法中事物的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案例讲述家与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树立全局观念。课程热量传输部分,引导学生查阅傅里叶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奋斗故事,培养正确人生观;理解试差计算过程是不断臻于真值的过程,培养抗挫能力以及工匠精神;航天发动机的热管理,延长发动机及附件使用寿命,激发爱国热情和自豪感。课程质量传输部分,讨论菲克的传质单元设备设计缺陷会带来的问题,介绍重大粉尘爆炸事故,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以生动、鲜活的案例把课程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到教学中去,既能积极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反感,真正起到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的作用。在课前或课间休息时播放轻音乐和抗疫精神、爱国教育、“四史”教育等方面的视音频资料,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润物无声,同时为学生减缓压力,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总而言之,要坚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讲解,轻轻松松教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二  专业课程思政与线上课程建设

提前设计线上教学内容,及具体授课安排、课件、学习要求、作业等自学资料,调整线上教学计划,以保障线上教学工作推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重点采用“教师主讲+微型翻转”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强化知识点构建的录课视频针对性,PPT内容详尽;在线测试资源助推“知识”目标达成;相关标准助推学生标准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作业评估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付出和努力,评估学生作业完成的程度,助于学生持续改进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全程贯穿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产权发展的论述,结合榜样楷模,结合最新科技信息发展状况,激发同学们对新型知识产权学习的热情、激励自主学习,将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同学们使命感;“大国重器”系列专项视频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感受责任担当、工匠精神,进行价值塑造,突显课程学习意义,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线上教学丰富和拓展了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可通过多种学习数据来促进教学效果,如腾讯会议的历史会议保留了线上课程的师生的聊天记录,课后通过学生QQ群分享这些记录,学生既回顾了课堂的主要内容,熟悉了多种优质答案,加深了学习印象,开拓了思维。同时老师可以做好个人笔记,对教学进行记录和反思。

在线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教师角色变得多重,在新冠疫情时期,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监督者,多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间聊天和课后线上答疑来支持学生。既专注于专业知识点的传授,又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做到“隔空不隔爱,停课不停学”;密切关注抗疫形势,从中发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命教育、职业道德、团结互助等思政素材,将其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为课程思政改革带来了有益启示;将全校师生风雨同舟抗疫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基于课本主题拓展,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从PPT课件设计到线上直播,每个环节都穿插了更丰富更有趣的视频、动画、插图等;内容设置更加多元化,注重知识潜移默化的传递、课程思政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根据疫情防控、网络、平台等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线上教学计划与方案,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三  专业课程思政与项目制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概念多、理论杂,重点、难点多,教学采用结合项目制实践课程的方法进行。本课程设有一个三级项目,该项目将与铸造工艺设计相结合,可构成二级项目。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加深对加工过程中动量、热量以及质量的传输原理及三种传输过程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具备运用传输理论初步分析材料加工成型过程中与传输过程相关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问题的提炼、数学建模、数值模拟计算等。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为铸造或塑性成形工艺的设计提出改进建议,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民族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工程思维,积极贯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