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危”与“机”
作者: 王郦玉 宁本涛摘 要:在新冠感染疫情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观、劳动实践能力都经受一定的考验,并暴露出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其思想根源在于“二元对立”思想对劳动价值的消解和多元价值观念对劳动精神的冲击。应在反思基础上抓住抗“疫”中的契机,以情景化劳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以志愿服务展现青年的能动力,充分拓展劳动教育的思想深度,重塑青年人的劳动价值观,以实现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青年能动力;主体意识;榜样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68-04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VID-19, the labor values, labor ethics and labor practic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undergone certain tests, and exposed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i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root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elimination of labor value by the thought of "binary opposition" and the impact of multiple values on labor spirit.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use situational labor to stimulate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the power of examples to stimulate the spirit of struggle of college students, use volunteer service to show the energy and motivation of youth, fully expand the ideological depth of labor education, and reshape the labor values of young peop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labor values; labor education; youth motivation; subject consciousness; power of examples
2020年以来,新冠感染疫情持续影响着全球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尤其是2022年3月以来,随着新一波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在上海等地的快速传播,多所高校进入了网格化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在全民投入抗“疫”工作的非常时期,广大青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认识与表现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2022年5月1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1]。在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居家学习或校园封闭式管理期间总体表现稳定有序,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重视。
一 现实困境:劳动价值观与实践性的主体缺失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为美德,劳动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材而言,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价值,倡导奋斗的精神。自202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短板,尤其反映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实际效果,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3]。
疫情期间,部分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的自救能力;有些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藐视社会秩序,不遵守基本社会公德;个别大学生消极怠惰、悲观迷惘、情绪失控,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集中体现和突出反映,表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着现实的困境。
(一) 利己与奉献的两极分化:劳动价值观的再确认
劳动自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员通过劳动服务他人、创造价值、产生成果。对于在高校学习生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劳动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一项实践活动,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劳动行为和志愿服务。劳动不仅仅指传统概念中的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等。在抗“疫”期间,尤其在封闭式管理的大学校园内,各种类型的劳动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题,也是确保抗“疫”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为保障封闭式校园基本生活的正常运行,在后勤保障部门人力和运输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志愿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贡献尤为重要。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奉献,承担了各类各项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仅为物资运送、核酸检测、餐食发放、卫生清洁、消杀保障挥汗如雨,还积极贡献聪明才智,细化优化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与执行。这些同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体认了劳动的价值、展现了奉献的精神,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与之相对的,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只知道一味索取,只关心自身利益,对非常时期所获得的一切支持和帮助都感到心安理得,对周围人的劳动付出和奉献表现出不关心、不认同、不以为然的态度,暴露了其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和对他人、对集体、对劳动者的漠视与轻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有待于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得以确认和体现,劳动教育的实效仍有拓展与提升的空间。
(二) 浪费与节俭的现实共存:劳动伦理观的再塑造
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相对富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保障使他们基本能做到衣食无虞,未曾经过饥荒或战乱的社会环境中使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未体验过节衣缩食的生活。部分大学生虽然尚未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但已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随性消费的消费习惯,此类消费习惯带有随意性、非理性的特征,并导致了攀比之风、拜金主义的滋生。
由于缺乏劳动实践和劳动锻炼,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伟大,对劳动成果并不珍视和爱惜。在疫情封控期间,封控地区物资和粮食较为稀缺的情况下,个别上海高校的大学生随意浪费学校派发的三餐,令终日劳累的后勤人员和教职员工深感痛心。这些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伦理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以养德”更点明了其对于德育和伦理观塑造的重要意义。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习惯,而好的习惯应从青少年阶段开始养成。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而言,推动劳动实践锻炼,抵制非理性消费主义的影响,杜绝奢靡浪费之风,倡导勤劳质朴的生活作风,是使其将来受益终身的教育主题,应当加以重视并及时推进。
(三) 主体与他者的模糊定位:劳动实践的情境营造
对于相当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认同自身是学习的主体,但对自身是否是劳动的主体未必表现出清晰的认识。习惯于网络社交生活和信息渠道获取的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享受着社会劳动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时化,作为劳动服务的对象而非主体生活着。他们在家庭中的劳动多由关爱孩子的父母代劳,在校园中的劳动则习惯依赖学校的后勤保障,偶尔体验的劳动课程或实践活动很多情况下也是以修满学分或获得实践证明为目标,并非出于作为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或能动意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融入劳动空间、进入劳动实境开展劳动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
劳动情境的营造和生产空间的设定对劳动实践而言尤为重要。1974年,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空间的生产”的概念,他认为,“空间的组织在支配性的社会关系再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4]。在非常时期的封闭式空间里,空间的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主性的劳动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凸显。相当部分大学生长时间离开了父母的照顾或社会服务的全面支撑,发现生活杂乱无章。打扫房间、手洗衣物、修理生活物品、理发等看似简单的基本生活技能,实际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大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日常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中所存在的短板也因此暴露。
二 思想根源:“全面发展”目标下劳动价值与精神的体认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与劳动创造紧密关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述,将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指向人通过劳动创造人的需要本质、实践本质、人的个性本质及社会本质等四重维度”[5]。在当代教育观念中,劳动教育也始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强调着。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和抗“疫”期间凸显的问题,却提示着在思想根源上仍存在着对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的体认不足。
(一) “二元对立”思想对劳动价值的消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高,甚至还长时间存在着一种“二元对立”思想,即认为狭义的劳动和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获取是相互分离、对立的两个方面,学生刻苦学习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为了避免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可能,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掌握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内容,甚至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的劳动,也是可有可无的,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在这类观念的影响下,劳动价值被消解和淡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珍惜,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无法产生持续性效果。到了大学阶段,即反映为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体意识不强、劳动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等问题,这类问题在抗“疫”期间又因为封闭式管理而被加倍放大。实际上,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劳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独立的存在,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充分融入到个体成长和教育的全过程、多方面,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不受空间与教育方式的限制。唯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这一特性,才能使“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回归本源。
(二) 多元价值观念对劳动精神的冲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好逸恶劳”是被批判和警惕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汇和网络文化无孔不入的当代社会,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发展正在经历着一系列挑战和冲击,其中不少与劳动精神的提倡背道而驰。例如足不出户的“宅”文化,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局限在方寸之间,使之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的社会关系,缺乏劳动实践的锻炼和现实的人际交流,养成了懒散无序的生活习惯。颓唐萎靡的“丧”文化,将青年人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与烦恼无限放大,渲染人生的痛苦、绝望乃至生无可恋,其语言和影像表达一度在网络上十分风行。近年出现的“躺平”现象,也成为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现实状态,他们以压力过大、拒绝“内卷”为名,随意放弃对人生的规划和对社会的责任,消极应对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停止劳动,逃避竞争,放弃奋斗。这些价值观念和导向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迅速传播和扩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导致了劳动价值的无意义化和劳动精神的虚无化,进而导致人生的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