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视域下地方高师院校人文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刘君宇

摘  要: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教师人文素养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不仅指具备人文知识,还包括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方法、拥有人文精神和展现人文行为。开展人文教育是有效应对专业教育带来的持续冲击,满足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效提升师范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未来教师的必然要求。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强师建设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师范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价值观趋向功利化、职业信念不坚定三个方面。为此,地方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取向,教师的学科化取向和校园文化建设亟待改进。强化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文教育,须优化师范专业课程设置,融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构筑优良文化环境,厚植文化育人土壤。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高师院校;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80-05

Abstract: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teachers, and teachers' humanistic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or spirit. Humanistic literacy not only refers to having humanistic knowledge, but also includes understanding humanistic ideas, having humanistic methods, possessing humanistic spirit and showing humanistic behavior. Carrying out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pe with the continuous impac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eet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normal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and cultivate future teachers with educator spirit.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insufficient reserve of humanistic knowledg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values and wavering of professional belief.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the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normal majors, integrate humanistic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eachers' humanistic literacy, build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or spirit; normal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对师范生培养影响最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们期待高质量教育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一线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人文性是顾明远先生总结新时代特征之一[1],当前的师范生培养需围绕教育使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实用理性占主导地位的当下,科学与人文的天平依然向科学倾斜。在地方高师院校内部主要表现为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教育,师范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忽视。本文着力于阐明地方高师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并由此分析人文教育面临忽视的原因及改进路径。

一  地方高师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强师建设的必然要求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方式。人文素养不仅指具备人文知识,还包括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方法、拥有人文精神和展现人文行为。开展人文教育可以有效应对专业教育带来的持续冲击,满足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提升师范生必备的职业素养。

(一)  应对专业教育带来的持续冲击

当前,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大致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课。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占比作了明确规定,教师教育课程学分要求为必修课大于等于10学分,总学分大于等于14学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要大于等于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要大于等于50%,教育实践时间要大于等于18周。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主要分布在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涵盖思政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公共选修课则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类别,人文社会课程的生存空间狭小,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比却要大于等于50%。在专业化的社会里,专业性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合法性存在。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课程也具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但人立足于社会,过分的专业化会导致人的原子化,人与人的关系将缺乏共同的文化基础而变得隔离。因此,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将有助于打破人的这种隔离状态,而实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共建。

(二)  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专业化的社会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但这种思想存在将专门人才视为高精尖机械工作的认知误区,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育人而不是培养机器。师范性、学术性、人文性是师范生培养必须兼具的人才属性,缺了其中任何一环,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有缺项。师范生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熟知本民族的文化,还必须要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即师范生必须向学生传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什么”就是指学科知识。师范专业大量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都旨在培养师范生从学科专业的视角解释某一问题是什么,即“事实”。特定的事实如果处于孤立的状态,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实际上,特定的事实总是与其他相关事实相联系,才能突显其存在的价值。这一价值就对于“为什么”。而导引事实之间相互联系的原动力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师范生通过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深刻地了解本民族过往的历史、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和行为习惯等。在往后的日常教学中,师范生或许不会直接讲授本民族文化的相关课程,但是学生们仍然会在与他们的实际交往过程中,感受到这些文化内涵,如教师的专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师范生也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释事实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具体的解释就涉及到怎么教的问题,即师范性。师范生通过漫长的专业见习、实习、研习等过程,具备了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特定的课程内容的能力。

(三)  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职业素养

人文性不仅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价值引领,同样也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精神的职业素养之一。在专业化的社会中,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文性。工厂的工人只要完成其工段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警察和医生虽然和教师一样,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但是这两种职业却必须要控制住自身的人文性。面对凶恶的歹徒,以善良、怜悯待之,会非常危险。同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医生的怜悯和感伤则会妨碍医生的专业性。师范生作为候选教师,其主要职责是育人,即导人向善、向上、向前。导人要基于一定的价值,而人文性就是这些价值的载体,通过人文性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联结。而缺乏人文性的教师只能向学生传授孤立的学科知识,却不能很好地阐述学科知识的价值。此外,人文性是教育家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实现专业认同的重要条件。当前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正逐渐向城市流动,而农村学校的教师补充机制越来越需要借助行政干预。除了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生活环境差距外,师范生人文性培养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文教育需要帮助师范生建立起多层立体的价值体系,帮助师范生打通自身职业与社会价值的关联。

二  地方高师院校人文教育的症候

人文性是新时代特征之一,是育人的重要指向,是师范生教育改革着力点。地方高师院校人文教育的症候,主要表现在师范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价值观日趋功利化、职业信念不坚定三个方面。

(一)  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之症

人文社科课程在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中相较而言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师范生所具备的人文知识主要依靠大学阶段前的中学阶段的语文科目的学习。中学阶段的应试倾向制约了师范生的人文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师范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狭窄,对人文知识的认识不全面,也不能准确地理解人文的内涵和人文知识的涵盖范围[2],有的师范生以文学知识代替人文知识,在图书馆中最受学生喜爱的书籍是中外的文学经典著作。通过承载人文知识的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文学类、艺术类、影视类课程的积极性较高,对于较严肃的社科类、历史类课程的积极性比较低。导致师范生所掌握的人文知识有所弱化,结构也较为单一。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但大部分师范生对于人文课程的选修也较为敷衍,没有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多数是为了“混学分”,一方面是认为人文知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助益,师范生难以将两者相互联系起来,人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和枯燥,因此,师范生只将人文知识当作专业知识的调味剂而已;另一方面,师范生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对生涯发展的指导价值。由于师范生缺乏对人文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导致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即缺乏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  价值观日趋功利化之症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部分师范生衡量职业成功与否的标志趋向物质化,认为人文教育的价值是软的,良好的人文修养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效用并不显著。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曾在《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趋势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的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越来越少;主修人文学科的学生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有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许多大学毕业生对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茫然无知[3]。在国内高校包括地方高师院校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导致用人单位反馈,现在的大学生厚知识、薄文化、强理论和弱行动。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大众化趋势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也有关。很多师范生在选择就读哪所地方高师院校时,也是基于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以及教师职业能够带来的经济收入和相关福利待遇,而对于个人专业发展平台和个人专长的实现考虑得较少。以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为衡量标准,师范生对于保健因素的关注较多,对于激励因素的关注较少。此外,在社会变革背景下,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日趋多样化。缺乏人文教育滋养的师范生容易受世俗功利观念的引导,在择业过程中将经济收益、社会地位等置于首要考虑因素,却忽略个体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