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导学关系现实困难与优化对策
作者: 金顺玉 李峰 刘伟丰摘 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学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关系着研究生育人成效。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导学关系正面临严峻考验。该文从优化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制度,提升导师育人能力,探索导学对话机制,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识方面,对克服导学关系现实困难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现实困难;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85-04
Abstract: The mentor is the first responsible pers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 and postgraduate is the key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moral education reinfor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 and postgraduate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to overcom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e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based on optimizing admission policy and educational program, improving the tutor's educational ability, exploring the dialogue mechanism between tutor and postgraduat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 and postgraduat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2022年4月,浙江某大学出现一博士8年无法毕业,靠送外卖维持生计的事件,他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的育人职责等方面都引起了学术界、媒体及社会舆论的持续讨论。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以下简称“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涉及育人的关系,是研究生求学阶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体验、学业质量、毕业就业等。
导学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与高校本科师生关系的关注、发展、完善相比较,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起步较晚,至2023年不过20年。在CNKI以“师生关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国内期刊相关论文、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等参考文献共计9.56 万篇。在此基础上,对包含“导学关系”进行二次检索,得到参考文献258篇,其中,期刊论文87篇,硕博论文52篇。
本文试图以立德树人背景下导学关系实际面临的困难为着眼点,力图剖析导学关系异化、失落的背后原因,并讨论其可能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探寻从导师作用改进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一 立德树人背景下研究导学关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导师的教育使命。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可见,立德树人背景下,党和国家对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上寄予了厚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导师不仅要帮助研究生解决科研上的困难和问题,也应该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教育部于2020年10月颁布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共计8条,其中第八条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203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正如部分学者所认为的:成功的教与学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2]。所以,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将成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 导学关系的内涵与本质
导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答案一直都在发展和丰富,这个话题仍然存在巨大的讨论空间。与本科生的师生关系不同,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场景是实验室。随着德国近代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立,研究生导师制也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也就导学关系的内涵与本质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从授业传道的角度分析,导学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导师,不仅要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也要答疑解惑。学生的“惑”,不仅起于为学,也来自为人。所以,导师一定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参与者。林伟连等[3]认为,导学关系是一种“教学关系”,即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学习课程、参与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并以此为载体教会学生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的过程。从科研参与程度分析,导学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在培养过程中,导师会主动积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指导,而研究生也会积极配合导师开展各项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结果[4]。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导师会不断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去探索,从而培养其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导师通过与研究生不断深入交流、探讨,也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研究生既帮助导师实现了科研设想,也用自身的科研进步反哺了导师。从交往程度分析,导学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唐纳德·肯尼迪[5]认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更单独更私人性”,一对一的模式更类似于具有行会特征的手艺匠师——学徒关系。导师与研究生在相互交往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甚至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趋同与融合。导学关系已然成为研究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并在毕业后部分研究生的导学关系仍然作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因为导师和研究生所处社会地位不同,心理状态存在差异,所以这段“关系”会存在双方在社会需求上的差异。但是,整体而言,这种人际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人格平等、互动民主、气氛和谐的基础上的。
综上所述,导学关系是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环境,导师和研究生通过多个角色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全面的交往关系,包含师生关系、合作关系、情感关系等。
三 导学关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扩招制度导致师生匹配度不高,师生需求错位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8.9万人(其中博士生6.8万人,硕士生52.1万人)。2013—2022年间,2017年和2020年出现了明显的研究生扩招,招生人数较前一年均增长了超过20%。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研究生教育性质的改变成为了影响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6]。研究生人数增多,生源质量令人担忧,导师的教学压力、教育压力随之上升。由于要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增加,人均的辅导时间下降,势必会影响导学的交往深度。而研究生也出现“功利化”现象,读研究生的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文凭,毕业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们往往对学术缺乏兴趣,在学术上分配的时间和精力也非常有限。部分学生对研究方向感到不理想,认为所学专业并不是当下就业的热门方向。他们主观认为在科研实验中重复大量相同实验,对积累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没有帮助。对经典的实验手段熟练掌握,才能促成科学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学生缺乏的是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对于学生,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文凭为了谋生,而应该是发挥个人潜能,挖掘个人价值,贡献社会发展的过程。“90后”的孩子依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在“精打细算”中成长的,从小他们就知道想上什么学校就要考多少分,甚至越是优秀的孩子,越精于算计,极其注重以目的为导向的“效率”。所以,部分研究生入学开始就想着如何用“最少的功”拿到毕业证。他们希望导师直接指明“学术之路”,认为导师说明、安排所有的实验细节是理所当然的,就应该“啃导”,认为导师建议探索一个课题组新领域是不合理的行为。部分学生认为导师没有权利设定高于学院或者学校的毕业、发文标准。导师方认为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业上,能力不足又怕吃苦,科研中存在不认真和应付的情况。也有部分导师直接放弃培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导学交往趋于流程化、任务化、冷漠化。以就业为核心目的的读研与导师的培养计划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可见,导师与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出现失落、异化甚至严重不和谐。
(二) 导学地位不对等,“权威指导”弱化合作关系
基于对知识的自由探索,导学双方应该本着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原则相处、合作。但是在我国传统伦理影响下,导师和研究生并不是共享一套话语伦理,导师的“权威指导”弱化了导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甚至有些研究生出现“怕导师”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导学之间的正常沟通。沟通不畅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不适应和沟通意愿不强烈。部分学生反映无法适应导师的沟通方式。例如,在学生因同一问题屡次犯错后,导师会训斥诸如“再这样就扣工资”的话语。事实上,大部分当事导师此类话语是无意的,主要目的是想学生能够有所进步,而非真正实施经济制裁惩罚。有时导师仅通过微信或者邮件发送几句话布置任务,学生无法参透导师的“只言片语”,又不敢与导师进一步深入沟通,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开展课题探索,从而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进度和效果。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下,导师在研究生论文发表、更换导师、毕业答辩等学业环节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决定权。关于毕业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满足研究生院和学院的标准就可以毕业,而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自己的“尺子”,不愿意为个别同学放低毕业标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缺乏人格平等的前提,导师“不同意”,研究生就“无法毕业”,僵持的结果就是学生浪费自己的时间,来自家庭、就业、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出现严重问题,导学关系更加紧张。
(三) 人文关怀淡化,情感交流不足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来,“破五唯”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落地落实这一政策。所以,大部分导师不得不仍然看重经费、论文、“帽子”,在这样的功利化氛围下,研究生并不愿意与导师谈论自由学术和个人理想的问题。最终,导师成为“老板”,导师说做什么研究生就做什么。部分导师暂时没有发表高水平的成果,在学校内成为“弱势群体”,考核压力逐日增长,也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生指导上[7]。逐渐地,平等自由被雇佣关系取代,相互平等被上下级关系取代,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隔阂感加深,甚至出现人格严重不对等情况,出现部分研究生的经济条件连一个廉价劳动力都不如的情况。导师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不足或者缺失,不关注研究生学业情况、就业压力、心理健康,师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异化,甚至变为“没有关系”,更谈不上立德树人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8]。
四 优化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对策
(一) 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第14条指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培训中要强化立德树人职责要求,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三观,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打下思想素质基础。要在研究生培养中使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统筹安排实践、科研活动和指导计划;鼓励研究生积极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直面学术问题的能力和担当,从而营造和谐的导学关系和学术环境。
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相融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导师应该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生给予支持,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