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作者: 赵孟良 任延靖

摘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应用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农学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农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农科建设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实践教学对新农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以期为今后国内涉农高校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化、合理化建设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8-0089-04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and it is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bas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ut forward new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r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in domestic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1],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学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农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摇篮。新农科是指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理念,推动农业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建设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农业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基地建设也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特点和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更好地为新农科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而建设的设施和资源,并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究建设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具有时代意义。

(一)  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需要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3]。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所在,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先导性支持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既是我国守好“三农”基本盘的必然选择,又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还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不断夯实农业科技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农业科技研究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将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  培养高素质人才,塑造“三农”情怀

“农业稳,天下安[4]”,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核心基础。因此,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人才建设是第一要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力保障。通过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设备及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将来能够为农村提供专业化服务,并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个人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5]。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培养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具有深厚感情,且拥有知农、爱农、兴农,以及服务农业的献身精神和勇于吃苦、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5]。

(三)  建设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农林教育,倾心倾力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庄严神圣使命。[6-7]”建设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通过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将涉农高校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带动周边农民群众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农科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充当示范基地的角色,吸引更多农户学习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产业水平。

总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还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地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农业科技园[8]、农田实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9]等。这些基地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然而,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然存在诸如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力量及经费条件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管手段,以及农学类生源不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一)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9],主要包含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10]。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11]。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也是实现现代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和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受根深蒂固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实中表现为: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12],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而过分强调和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有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在农学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量的设置远远大于实践课时量,从学生、教师及社会层面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的淡化,在对学生考核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高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形式下,大部分学生自心底轻视或排斥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对2021—2023年青海大学农学类专业学生参与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60%左右的学生对开设的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或觉得没有必要,有2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实践方式有待改进,仅有10%的学生认可现有实践模式。基于此,重塑实践教学在育人环节过程的重要地位,根本在于改变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大众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的思想误区,让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回归本真:实践教学是教书育人重要环节。

(二)  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根据农学专业国家标准的要求,农学专业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及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这就要求农科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和思考能力[13-14]。它不仅要求有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知识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及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还要求有固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13]。而对标青海大学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农学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农学类专业学生约160人,师生比约为1∶27,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拥有校内实践基地3亩(1亩约等于667 m2) ,种植作物类型包括小麦、玉米、油菜、青稞、胡麻和花卉等近20余种作物,每种作物种植面积不足100 m2,每生人均不足1.6 m2,实践基地规模严重匮乏。因此,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体现在基地建设的规模上,一方面要增加师生教学实践用地的占比,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实践条件,合理增加新的教学设施设备,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效实施。

(三)  实践教学过程化监督缺失

实践教学的过程化应包括从实践设计、具体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然而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往往是“重设计、轻过程,淡评价”。根据笔者2022—2023年对自身参与的具体实践教学过程的总结,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活动开始前会对教学实践内容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授,制定实践计划和内容,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根据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关系及转化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仅仅是对课堂上讲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不能将理论同实践有机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学生实践效果评价的常用手段是通过学生实践报告撰写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而忽略了学生通过本次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真正提高了自身动手操作能力,以致于形成了老师和学生“走过场”,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动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