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民族院校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孙阳光

摘  要:针对全球新冠感染疫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该文结合民族院校和民族高等教育实际,分析新冠感染疫情对国内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探讨和实施新工科背景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给出中南民族大学相应的教学实践及举措,探索后疫情时代民族院校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18-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act of global COVID-19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COVID-19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s for cultivation mode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vide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practices and measures for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explores a new way to cultivation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Keywords: post-pandemic era; new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更明确要求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分类培养的新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民族院校肩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适应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形势下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跟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前沿,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具有新工科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满足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了快速发展[1-2]。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在线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教辅方式和渠道被普遍使用,这使得便捷的教育资源获取和知识传递很大程度地突破了时空阻隔,这也进一步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3]。但随着在疫情背景下地区间文化差异和国际环境制约等问题日益加剧,这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对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紧跟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前沿,加快新形势下民族院校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构建适合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  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受到全球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国内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在诸多学科都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4-5],同时区域间文化差异、国际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制约限制又对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阻碍。随着新冠感染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和国际局势的多变,国内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出国留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疑虑和观望,也削弱了对传统线下方式出国留学的想法和规划。此外,国际间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教育教学和学术交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滞缓。这些客观现实情况在对传统线下方式的国际化教育交流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球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模式多元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尽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受到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和冲击,产生了一些现实困难和挑战,但另一方面也促使区域间共同合作发展的整体趋势不断加强,因此,疫情过后全球对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需求会不断激增,国际间人才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这也使得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新冠感染疫情之后,国内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教育教学常态,这显著提升了知识获取和教学过程管理效率,也为出国留学和国际间交流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渠道。出国留学也从传统的出境线下留学学习逐步出现了向本土国际化学习的转变[6-7],不少国外高校也推出了课程在线上讲授、学生在国内学习的出国留学模式。这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模式使得我们需要全面深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国际化,更要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思维探索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和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国际化等[8-9]。此外,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的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和层次差异大的问题,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急迫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因此,结合当前民族高等教育现状和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为民院院校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

二  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结合民族院校自身特点和民族高等教育实际,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和紧跟行业发展,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在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共建和产教理念融合等方面对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后疫情时代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国际化的教育教学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要求,针对后疫情时代民族院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形成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导向,围绕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革新。在制订培养目标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及不同工科专业建设特点和实际明确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1)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高校应深刻理解新工科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内涵,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定位,确立以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立导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什么样的机制:疫情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应充分利用丰富灵活的在线教学特点,融入国际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国际化育人模式新机制。

3)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紧跟国际化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思政人文素养教育力度,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进行课程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自身专业特点强化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层级式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4)打造什么样的团队:具有高素质、国际化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实现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师资结构的深度融合,科学搭建师资结构,打造一支管理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团队。

(二)  创新培养机制,构建国际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民族院校在结合自身办学方向和专业特点的同时,针对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不同专业的特点,加大规范管理投入,优化管理模式和流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学生培育质量,在政策层面为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可考虑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全动员思想观念转型,提升部门协同化效率。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需要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周期长,成效慢,需要有一定时间周期的摸索与实践,高校应鼓励不同的专业根据新工科要求和自身特点对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先行先试,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应重点支持,并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和与之配套的长期投入。

2)全方位培养模式转型,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针对与国际化接轨和新工科教育教学特点,需要加强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的国际协作,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的融合。同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更加精准地制订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生源特点,构建科学规范的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精细化学生培养,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

3)全过程教学管理转型,构建评价国际化体系。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重点在管,个性化不足,精准度不够,重结果而轻过程。高校应将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聚焦到学生和教师共同执行的层面中,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关键环节中既要融入国际化理念,又要融入中国文化内涵,提高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的导入和教育,结合新工科建设实际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和评价模式,完善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国际化质量评价体系。

(三)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共建队伍

针对疫情后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的趋势,积极发挥教学方式融合的优势,增强之间协作性。针对新工科建设要求,加强学生实践实训环节的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将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聚焦到学生、课程和教学队伍建设上。通过这三者的协同发展,从而深化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措施包含以下三点。

1)细化学科专业课程、强化实践实训课程。根据新工科整体发展要求和其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细化,增强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相互的连贯性和支撑性。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投入,推进课堂内课程设计和企业中项目实践的教学衔接,使学生扎牢学科专业课程的掌握,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融入思政素养课程、引入国际优质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培养党和国家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保障。高校在融入教育国际化元素和加强国际交流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通过课程平台共建、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多种形式引入国际优质课程,从而优化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模式融合。具有高素质和国际化教育经验的师资力量是国际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基础。新冠感染疫情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通过教师互派、教学互访等多种线下形式,还可以采取灵活的线上形式开展课程讲授和学术交流等活动,这可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教育教学交流,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层次和水平,提升国际化素养和工作能力。结合民族高校国际化教育实践中普遍薄弱的问题,要加强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