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策略探赜

作者: 蔡圳阳 陈志永 周驿然 王德志 李周 徐国富 李劲风

摘  要:研究生是建设新时代科技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学风建设成效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战略的根本保障、建设创新型科技智造国家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我国“双一流”高校与学科的先决条件、推进改革性培养方案重构的力量支撑和预防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思想疫苗。然而当前研究生学风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导致研究生学风建设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通过完善招考制度与培养方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导师师德师风、规范学风建设制度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策略构建多维度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风建设;研究生;“双一流”建设;学术道德;策略探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30-05

Abstract: Postgraduates are an important reserve force to build a powerfu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untry and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udy style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and intelligent coun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erequisite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n our country, the strength support of promo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formative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ideological vaccine to prevent the anomie of postgraduates' academic ethic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s' study style. As a resul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s' study style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By using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recruitment system and training program,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thics and style of teachers, standardizing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study style and creating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to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styl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raining.

Keywords: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cademic morality; strategy exploration

近年来,党和国家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科教强国的重大部署,提出统筹推进“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知识财富社会的构建也呼唤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与实践,而研究生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源泉。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风建设是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保障。研究生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育人环境和科研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趋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新时代呼唤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新青年,因此持续推进优良学风建设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应该把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作为助推器,把爱国敬业与科学奉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航向,大力推进多层次的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  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战略的根本保障

研究生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在研究生成长成才阶段,建立严谨治学的学术道德准则对研究生思想建设有重要的内化作用。为响应科教改革的趋向化发展形势,研究生培养应着重以创新作为“压力点”,重点培训和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锤炼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优良的学风和端正的学术道德是助推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和思想价值观念完善的关键内核。卓越的学术突破需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科研储备力量的可持续累积和研究型人力资源的本质提升需要风清气正的学风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科研精英、研究型人力资源的主阵地,加强学风建设、涵养浩然正气是当前高校优秀人才培养战略的当务之急[2]。

(二)  建设创新型科技智造国家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全球科技竞争与技术革命促使市场发展由传统工业逐渐向知识经济产业转型变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名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掌握航舵。新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提高育人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生作为瞄准世界前沿科技的人才后备军,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严谨有效的学风建设是培养科技智造人才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重要一环。

(三)  加快建设我国“双一流”高校与学科的先决条件

高校“双一流”建设要以产出一流成果作为必备条件,一所好的大学在向社会贡献文明和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向社会输送科技和生产力[3]。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将自身建设发展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来考量,着力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战略性问题,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参与者。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学风为高校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驱动人才、战略领军人才、优秀青年才俊及高素质创新团队提供了教育保障,使高校研究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技进步。

(四)  推进改革性培养方案重构的力量支撑

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近二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扩张,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分别约为12万人、53.4万人和110.7万人。在研究生数量快速膨胀的同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日渐丰富,常见培养模式包括学术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直博、硕博连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以及农村学校师资计划、强军计划、援藏计划等一系列专项研究生,尤其是2009年全国正式大规模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2017年非全日制招生开始纳入统考,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也发生很多新变化。在研究生数量增加、培养模式多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基层学院仍然停留在老一套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不同培养模式认知不深、实践资源不足、分类管理难度大,加之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多且往往忽视了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导致以专业型研究生为代表的改革性培养方案难以落实,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社会实践、学术交流、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缺乏有效指导,间接导致研究生学风建设难度大。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单一性导致研究生培养存在同质化、理论化倾向,缺少创新实践型人才,亟待优化重构研究生改革性培养方案。

(五)  预防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思想疫苗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曾出现了“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等单一化的不良评价导向,间接促使研究生学术不端和道德失范事件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培养的进程,降低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力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不仅可使高校更加重视研究生学术视野拓展、科研能力提升和综合能力锻炼,也可以提前激发研究生的自驱力与原动力,形成研究生自我约束、相互促进的氛围,共同念好学术诚信的“紧箍咒”。因此,推动研究生学风建设可以成为预防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一剂思想疫苗,有助于督促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抱负,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导向作用[4]。

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当前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难点

1  部分研究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进修动机功利化

部分研究生缺乏清晰明确的目标,且进修动机大多趋向于获得就业的“加分项”。在导师指导不细致的情况下,很多研究生阶段性学习规划框架模糊、创新实践意识淡薄、投入学术研究的时间成本及科研成果奉献度不高,对自我约束与目标要求不够高。总体看来,研究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注重个人社会价值实现的程度以及自我效能感是否被及时满足,对于一些公共事务往往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2  部分研究生科研任务压力大,朋辈竞争影响深

研究生是我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承担科研任务的主力军,在完成学业和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研究生还承担着大量繁重的课题项目任务。随着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各高校和科研院对授予学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往往要求其在SCI、CSSCI或其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或多篇学术论文方可毕业。由于奖、助学金名额有限或实验设备紧缺,毕业压力激增和朋辈竞争加剧,导致篡改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风气萌生,这种学术不端风气蔓延会导致错误观念的恶性循环,且风气一旦形成短时间内难以彻底纠正扭转。与此同时,社会对道德失范现象容忍度的降低同样慢性腐蚀着校园文化,影响学术氛围。

3  部分研究生导师师德垂范效果弱,责任机制不健全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导师与学生配比失衡,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的情况已然非常普遍。导师除授课、科研外,细致精准地把握每个学生具体情况成为一项考验教师精力、责任心与师德师风的艰巨工作,而研究生触犯学术道德底线、违反学术诚信规范相关案例往往具有隐蔽性,因此,如导师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很难准确把控、严格监督其所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内容与质量。部分导师在外兼职,时间和精力上相对分散,很难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术指导和道德教育。当然,还存在极少部分导师自己也未能专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自身学术道德薄弱,率先垂范效果较差。还有部分导师对自身岗位职责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其忽视了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