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域下工科研究生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作者: 常泽辉 彭娅楠 王峰 杨洁 赵萌

摘  要:加强协同创新是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在要求,完善产学研用是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培养机制的必然方式。当前,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淡薄、实用成果匮乏、聚焦思考不足,究其原因,问题意识缺乏、知识来源单一、学习氛围封闭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为此,作者团队与行业企业联合建成太阳能光热产业示范基地,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示范为载体,以成果转化为驱动,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探索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尝试在多个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科技小站”,通过模式与实践的高效融合,充分释放研究生的内在创新要素活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38-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 is an inevitable way to establish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oriented training mechanism.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economic society,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weak sense of innovation, the lack of pract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lack of focus on thinking.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lack of problem awareness, the singl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the closed learning atmosphere. Therefore, the team and industry enterprises have established a solar phototherm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base. Guided by actual demands, taking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as the carrier,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s the goal, the team has explored a new mod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engineering graduate cultiv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 attempted to establish "technology stations" with distinct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ple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bases, and fully unleashed the inherent innovation vit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the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models and practice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practice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是国家输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根基,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1]。在研究生能力提升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2]。在“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虽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校而异,但是基本要素和实施目标基本相似,如何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聚焦实际工程问题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问题,以创新为驱动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值得研究人员和管理部门的思考。

为此,研究学者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尝试。董锋斌等[3]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方法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包括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大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合理训练创新方法等,并结合研究生课题研究的过程,讨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李皋等[4]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工程实践质量提升对策,建议行业特色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联合指导模式、监督考核机制、实践内容和形式方面,充分利用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企业中具有的较好合作基础和校友资源,不断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质量。梁传杰等[5]结合高校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出探索有效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期待。王许云等[6]提出突破师徒传承单一培养、突破单一学科界限以及突破高校封闭式培养,实现行业协同培养,构建产、学、研交融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熊俊涛等[7]对中日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探索,以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从项目制定、经费支持和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校企产学研培养模式在中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鲍佩华等[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理工科应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开展权重分析,给出提升应用创新能力的改革重点。黄利亚等[9]对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针对工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探索建立了一种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叶飞等[10]探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素与关键路径,构建“三维四阶”研究生实践育人框架模型并分析,提出实践向度的研究生培养知行融合改革建议。孙增耀等[11]介绍了东华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创新“一二二”“三全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新路子。陈守刚等[12]提出以提升工程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相融合的特色化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优质的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和培养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研发能力,以满足国家对高水平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程丽红[13]基于我国当前“产学研用”的创新国策对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重点探讨了在当前教育体制下,立足于工科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阶段特征,以及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路径。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构建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研究生读研期间在行为特征、思维特征、知识体系等维度有较大的提高,但创新能力的人格特征提高程度较低。高水平大学(“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实际创新能力与预期达到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差异较大,研究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不足70%,研究生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学术创新含量评价较低[14]。因此,本研究对造成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展开分析,梳理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探索并实践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工科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课程教育模式化、研究课题兴趣化、科研成果论文化、培养过程程序化,这种由高校主导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多缺乏原创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人才培养模式刻板,培养质量与实际需求脱节

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位,国家教育部在设置这两类学位时,其定位是不一样的,遗憾的是,现实中两类研究生培养多采用“一刀切”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差别性不大,对研究生能否授予学位的评价标准制定得过于笼统,忽视了对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型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目标相距甚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  发现问题意识薄弱,取得研究成果实用性差

发现问题意识薄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表现之一,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当遇到解释不清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往往采取避而不谈、熟视无睹的态度,不善于从工程问题中分析梳理出其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而更愿意寻找现成的答案,从而失去了将工程问题转变为科学问题的机会,也丢掉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得其知识框架内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链断裂,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融合,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更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  导师队伍结构单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经验不足

高校中导师和研究生从学科教育体制中一路走来的居多,对与学科相关的企业需求、产业发展、融合程度了解甚少,加之研究生的培养多以课堂教学、实验室研究、论文撰写指导为主,导师的教育背景多为学术型博士,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和生产一线经验,难以对研究生的创新提供专业性建议及实践性指导。部分导师受固有科研思维影响,专制性地开展指导工作,限制了研究生的科研自由思维,打击了创新研究动机。

(四)  科研平台支撑不足,形成深度融合多赢机制困难

校企合作科研平台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向社会的延伸,是研究生了解行业、产业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但由于校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不同、功能各异、沟通不畅,加之在平台上所产生的科研成果产权明晰度模糊,使得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中无法实现从“相互控制”向“合作共赢”转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支撑作用显示度较弱,校企科研合作平台的运行往往会背离各方成立初期的建设目标。

二  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研究生是一种跨组织、跨界面、跨文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活动[15],应该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方的合作,聚焦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工程问题,以及蕴含其内的科学问题,充分调动工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这对于深化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必要性在于以下方面。

(一)  消弥学用落差,培养助力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

基于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将会引导高校针对地方经济建设所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导师在探索科学技术前沿的同时要瞄准行业、区域发展需求,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同时,推动高校和企业实质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技术,培养工程技术骨干,提升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为研究生培养所搭建的合作科研平台的建设,改变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  培养可迁移技能,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就业也日益多元化,从事非本学科的工作占比越来越大,与本学科相关研究工作相比,非学术型工作对研究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整合、专业技能、沟通合作、学以致用等可迁移技能要求更高。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将突破传统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知识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束缚,以问题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可以充分激发研究生开展科研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使研究生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所选课题的必要性,通过零距离服务生产实际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  汇聚优势资源,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高校培养人才的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可以有效调动优势资源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发挥协同优势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实践的场所,以及更加多元化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联合培养所选项目与学科发展前沿及生产实际实现了同步,有助于提升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和聚焦能力,进而推动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易于凝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的办学特色。

三  产学研用研究生协同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资源互补理论,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属于“各方共赢”的合作方式,由于合作各方优势的高效互补性,必会产生组织间的协同效应,各方的信任也将会对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科研进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本文团队与合作企业成立了校企太阳能光热产业示范基地和太阳能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对产学研用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