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到思政哲学的探索实践与过程评价
作者: 杨盛超,魏 忠,吕 银,王贺云,张新宇
摘 要:基于对兵团“双一流”建设高校近百名全日制留学生的深度交流与调查,分析影响他们留学获得感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意愿强烈,但留学获得感呈现出显著的内容差异,即组织支持感最高,学习支持感次之,生活支持感最低。同时,留学获得感呈现出较大的个人差异,这既与个人留学预期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也深受校内组织与个体国际化理念的影响。培养亲华友华留学生,需整体提升留学获得感,强化学习生活支持感。因此,要重视留学生具有的批判性思维,与思政哲学有机融合进行教学,生活上提升对兵团的感知和认同。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政哲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001-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ep commun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nearly 100 full-tim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of the XPC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ense of gain in studying abroad and its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R have strong desire to study in China, but their sense of gain from studying abroad shows significant content differences, that is, the highest is the sense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llowed by the sense of learning support, and the sense of life support is the lowest. The sense of gai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ws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pect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individuals studying abroad, and it i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 To cultivate pro-Chines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ense of gain from studying abroad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support in study and lif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o do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XPCC in life.
Keywords: critical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Belt and Road"
在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新疆时指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1]。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新疆兵团高校办学科研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深入,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吸引国外留学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途和节点国家的留学生[2],培养高素质“知华、友华、亲华、爱华”人士,是兵团高校发挥区域办学特色,强化国际竞争优势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留学生深受中西文化和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拥有广泛且密切的国际交流机会,该群体回国能显著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水平,有利于院校和地区国际交流合作的拓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因此,积极吸引国际留学生,打造拥有国际视野的优质师资,组建英文“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英文课程培养体系、国际化教学科研体系、管理服务体系是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坚实基础,更是推进兵团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留学生的调查交流与相关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发现,当前兵团高校对留学生入学后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学习教育、日常生活三个方面[3]。在组织管理方面,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学院留学生管理办公室都建立了日常管理与考核的机制,配备了专门的班主任和助理,发挥了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学习教育支持方面,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积极调配了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提升师生沟通交流效果。在日常生活方面,各级管理部门积极提供人文关怀,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融入当地文化。在此过程中,留学生来华意愿逐步增强,但留学获得感呈现出显著的内容差异,整体而言组织管理上的支持感较强[4],而学习支持感上重语言交流而轻文化内核,生活支持感侧重活动组织而忽略了思想建设和精神连接。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国际留学生的留学获得感为核心议题展开探索。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高校设立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的各级行政部门为留学生提供组织支持,保证学生基本需求,并引进外籍或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在语言交流上保障学习教育的支持感。要长期可持续性输入国际化人才,需要引进并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丰富语言、差异教育的留学生作为后备力量。外籍学生数量是衡量国际化标准的一项指标[5],随着兵团高校留学生的日益增多,必须考虑其实际归属感。
(一) 留学生的学习教育支持感
极高的组织支持感受到了众多来华留学生青睐,但留学生所接受的中国高等教育相对于西方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提交方式、思维培养模式、留学获得感具有很大的考验。很多高校对留学生教学只重语言流畅,注重结果,忽略了西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6]。导致留学生的学习支持感较低,这里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教育上忽视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语言并不能作为现阶段中国教师与留学生的教学障碍,更多的思维差异性和文化的碰撞带来观点不认同、知识不理解、行动不迅速等问题。这种差异性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差异的绝对性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从差异找出相似的地方并尝试理解不同的部分;在面对留学生时,首先摆脱师生模式下的套路,注重培养其对于中国文化、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的理解,在兴趣的把握下引导并交代核心学习能力的目标。
第二,日常教学中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的中式授课方式导致在面对留学生时“一视同仁”,忽略了留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巨大差异。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课本信息迁移教学,国外则注重信息的转化和应用,因此造成在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差异、学习能动性的高低、思维方式有别等问题[2]。作为授课教师认为留学生应具有像中国学生一样强的执行能力,却忽略了众多不同,造成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差、收获少、疑惑多等感受而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面对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师生沟通少,导致留学生能力提升低、学习支持感低、留学获得感低等一系列延续性问题。
第三,忽略了留学生本身的特点。留学生拥有非常出色的主观能动性、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动手能力等;这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是具有优势的,留学生批判性思维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是一种德育素质与智育素质相辅相成的一种基础能力[7]。带有谨慎、谦虚、理智、有理有据、公正、公开和反省等创新能力所需要的核心文化素质;具有辨别、分析、判断和发展这些高阶的思维技能[8]。但不同于西方的教育,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研究要相对落后且开展困难,规范性的批判性思维在高校中并不常见。
目前的授课模式缺乏对留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针对他们的教育背景和优势进行引导,中国大课堂式的知识迁移和高容量使得留学生学习体验欠佳;教师对于留学生的特殊教学多是体现在课堂上的语言交流、内容呈现方式、课程作业展现等基础性教学。忽略了思维的引导和学习能力培养,缺少分析留学生的特殊之处,忽略了留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高校本身的国际化建设是不利的[9]。
(二) 留学生的生活支持感
外籍学生的生活支持感主要源于学校补助和服务上,对其情感上的支持以活动组织的形式为主,日常生活中缺乏思想建设和精神连接的措施,加上文化差异和语言不同导致其无法融入主流学生群体,学生的归属感一般,降低了留学获得感[10]。通过对留学生访谈,孤独感导致归国后对母校精神连接不强[11]。只有当高校外籍学生被认同,感知到生活支持感,获得归属感才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和学习工作热情,达到留华、亲华、爱华和国际化的目标。
留学生会因语言、文化、教育差异使得其难以融入主流学生群体,而自发聚集为一个团体;我们在思想上尊重其传统和文化,但如何集中式体验教学感知中华魅力、学习中国文化历史,理解并融入中国,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访谈发现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流于表面,单纯认为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人民友善、乐于帮助他人,却不知这种情感背后的魅力和蕴藏的哲理才是真正需要去学习、了解、理解和认同的核心。这种情感反应生活支持感的高低,对留学环境的认识简单,缺少认知为何中国拥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潜力、高等教育水平、稳定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所谓的生活支持感实际上不同于组织支持感中情感的关怀,这种情感是留学生主体对于留学过程的认同感和所受到的精神层面的引导。
(三) 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多年对本硕博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分析,通过较大规模且覆盖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数据,尝试在留学获得感呈现出显著内容差异的基础上,证实分析如下问题:一是如何在留学生培养中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文化内核?二是怎样强化生活支持感上思想建设和精神连接,有何具体措施?
二 调查结果
多数留学生对批判思维完全没有认知,对于具体概念也处于模糊状态,不能有逻辑地、带有技巧地、具体化地阐述怎么运用自己掌握的批判性能力去分析问题。非人文社科类留学生对思政哲学教育的认知为零,显示了对留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短板,也说明高校可能在这一方面缺少合适的课程参考和完善的学习制度。访谈留学生基本情况见表1。
留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去感知学习批判性思维,其中(A8)谈到自己对批判思维的认知是“通过判断性思维深入了解专注事件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差距产生的本质性原因,然后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符合逻辑背后的原因,进而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通过交往分享自己的意见和经历以带来创新性推进”。留学生更愿意花费时间在交流学习模式中;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创造多学科交流、中外学生交流、校企合作交流的机会,来搭建批判性思维学习的平台。留学生的优势在于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拥有想象力的,(A6、A8、、A9、A11)认为自身的想象力能够为自己学习批判性思维提供理解的新角度;他们认为学习就是更深层次的想象;将自己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将想象当做奋斗的目标,将自我想象作为与众不同交谈的筹码。同时也通过这种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聚焦自我学习进而得到理想的判断思维和符合自我发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