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国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

作者: 胡耀东 汪彩兰 张春艳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产生于新时代,与中国实际紧密联系。其中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营养的汲取,注重立德、有整体观、涵养家国情怀;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党群教育的可贵经验的借鉴,极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抓“关键少数”;并较好地体现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遵循,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方向及大局观,是既具中国风格又富时代性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群教育经验;教育方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164-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the curriculum originated in the new era 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ity of China, including the absorp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thoughts and the nutri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It focuses on morality, having a holistic view and cultivating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t draws on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Party and mass educ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atches the "key minority", and better reflects the adherence to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new era. It highlighting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eople's positio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m and the overall outlook, which is both a Chinese style and the advanced concept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e concept for 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Chinese practic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and ordinary people; policy for education

课程思政理念认为,所有课程都应该在其展开过程中,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恰当地进行符合新时代教育目的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支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不宜仅限于纯“客观”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负有德育责任。它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知识学习或技能训练时给学生以精神指引[1]。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既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拓展与深化,也是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理念[2]。

与广为人知的“教书育人”相比,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教书育人的翻版。如果仔细比较,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不完全相同。比如,“课程”与“教书”的内涵与外延不同,“思政”也不全等于“育人”。通常意义上,“教书”相当于大多数的“课程实施”,而不包含课程实施前后的课程种类设置、课程目标设定、课程评价,而这几个过程的主体已不限于“教书者”,因而课程思政的责任者应该也不限于普通教师,其落实过程也不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至于将课程思政说成或理解为课堂思政的现象,疑是混淆了“课程”与“课堂”这两个概念,否则,就是在课程思政之外再创新词、新理念)。课程思政之“思政”乃是对“育人”思想有特别侧重的落实,聚焦“育人”多维目标中的“思政”目标,即重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以更好地让课程运行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从而确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不出问题。这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理念就现实问题的较强针对性。

课程思政理念产生于新时代,就其渊源看,该理念与中国古今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营养的汲取,也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党群教育的可贵经验的借鉴,并较好地体现了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遵循。

一  课程思政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高尚的价值理念、珍贵的教育思想、有效的教育方法,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发生、发展、发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极好的条件。

(一)  重教化,强调以德为先

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是侧重人伦教化、修身育德的德行方面“学思悟践”的活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名篇、书院学规、族规家训,包含深刻的教育思想,其要旨都首在学习、培育优秀品德并倡导付诸实行。“近人言教育,亦必主西方化,乃分德、知、体、群为四育。……故自中国观念言,则教人唯教其立德、成德、达德而止,何更有知体群如此分别。[3]”对钱穆先生的这个观点,中华传统经典文献中有很丰富的支撑证据。比如《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在止于至善”,又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再有,孟子、荀子、张载、朱熹,乃至王阳明等诸家先贤思想,甚至无数文学艺术作品的旨趣,无不教育引导人们以去恶向善、修心养性、追求高尚为要。尽管并非人人都品德高尚,但就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取向看,确是在依循以德为先、崇德向善的标准。

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并有新发展。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明确宣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随即,类似这样的内容融入德育,成为课程思政的必要内涵。无论日常表现如何复杂多样,总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历代教育思想演进过程中,重视道德修养的意识已经深深印入中国人的观念中。尤其是深受教书育人思想影响的广大教师群体,较容易接受课程思政理念。如此,施教重德的传统自然成为课程思政理念产生、发展、落实的丰厚滋养、深厚基础和良好环境。

(二)  重整体,追求完整人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圣、贤、成人、君子或者兼士、真人、至人人格是理想的或完美的人格,即是教育家、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完整人格,是教育理想目标所向。虽然其名称不同或人格构成要素有差异,但基本都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有德、有识、有才,尤其认为完整人格的核心要素应是优秀品质,且重视仁爱德性要素的必要甚至统率地位。

一个人,无论学习研究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专业水平、职业技能达到什么高度,若没有健康的思想心理、优良的品德,都不可能身心健全、人格完整、人生完美。反之,专业水平、职业技能一般,似乎并不妨碍个人身心健全、人格完整、人生完美,甚至不影响他成为贤德君子、英雄模范。如古代有颇具文韬武略的关羽、岳飞等为人景仰,也有颜回等为人称道。

相比于西方文化,重整体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在现代教育目的表述上,我们历来追求使得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片面发展的问题屡见不鲜,甚至一度出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问题。改革开放十年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就是指包括对广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于是,党中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尽管教育加强了,但多年后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四个自信”不足、虚无主义抬头等消极现象。从学校教育的微观层面看,岂非有适合中华民族发展需要的完整人格塑造得不够理想的原因?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恰为保障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在具体每一门课程中,细致入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期避免完整人格所必需的思想品德与心理要素的缺失或弱化。

课程思政并非指每门课程各自为政进行各不相干的思政教育,而是在指导思想、精神实质一致前提下的教育,有共同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观,从而有利于实现各课程教育力的统合。课程思政理念重整体的具体表现如下:将人自身素质素养作整体观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以人为本培育健康完善人格、更好塑造完人的表现;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观之,身、家、国不可分割;将教育教学内容载体当整体观之,课程思政理念在服务整体的同时,强调了该整体的首要内容(大德的教化)。

(三)  重奉公,倡导家国情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

很久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众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孜孜不倦的追求。无论是先秦诸子身处乱世心怀天下的忧国不顾身、忧道不忧贫,还是杜甫希冀广厦千万大庇天下寒士、张载充满爱心激情兼豪气的“横渠四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表达、郑板桥卧听风吹竹联想到民间疾苦声的枝叶关情,或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怀激烈,都在接续书写与诠释伟大民族精神中仁厚博大、可贵感人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中国历史,再读文化经典,反思盛衰荣辱,可知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华儿女在团结奋斗争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将自身和家国、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担重任,方可不负使命。将以上元素适时恰当地融入课程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四个自信”,自当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是课程思政理念的题中要义。

二  课程思政理念对中国共产党党群教育经验的借鉴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在党内外开展过无数次多种多样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党群教育经验。作为在党的领导下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课程思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以下几条党的教育经验的学习借鉴,实际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群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潜移默化之功。

(一)  极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始终重视对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在一些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党中央通过重要会议及日常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或力挽狂澜、转危为安,或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这无不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优势,是其他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实际也就是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制定初衷就包含这样的考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教育系统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就是其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的表现,也是其自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映。从教育事业以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为指导、绝对服从党的领导角度观察,这也体现了课程思政理念对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与做法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经验的借鉴。

(二)  严格要求“思想上入党”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自身建设,认为党的建设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且进一步认为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国共产党对组织成员有特定的严格要求。对有入党意愿的和已入党的人员,都强调要在思想上入党,都有常抓不懈的思想考察、教育,认为只有“思想上入党”,才可能是合格党员。这对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对完成党的任务、达成党的目标,对保持党的声誉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