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与策略分析

作者: 王芳

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与策略分析0

摘  要:将提高文化自信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是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与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当自然融入旨在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理解与误解,培养学生具备中国立场与全球视角相融合的文化表达力。该文运用定量(642份学生问卷调查)与定性(10位教师一对二访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对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展开调查,在客观分析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解当代中国;混合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177-05

Abstract: Incorporating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the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urricul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talent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and participate in global competition. A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t should naturally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of inheri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values and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guiding students to concern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Chines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for cultural expression that integrates Chinese standpoint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uses a mixed research method of quantitative (642 student questionnaires) and qualitative (one-to-two interviews with 10 teacher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t Zhejiang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ased on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t proposes effective practice paths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a; mixed research method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校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由于刻板印象的误读和误解,中国主题“他议”和中国形象“他塑”现象依然普遍[1]。因此,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培养,树立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指导学生学会用外语向世界自信表达中国的发展与成就,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是现阶段课程思政教育亟待关注的课题。

一  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本文运用定量(642份学生问卷调查)与定性(10位教师一对二访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遵循扎根理论,并以问卷星与Nvivo 12Plus软件为研究工具,对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以下简称“上财浙院”)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

(一)  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本课题对上财浙院16个班级的642名本科生进行了“基于融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平台与SPSS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986,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高。

本问卷调查共设计39个问题,分别从对文化自信概念认知、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理解以及课程思政实现提升文化自信策略三个维度展开。

由表2可知,本次针对共3个因子,以及39个分析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本次分析有效样本量为642,超出分析项数量的10倍,样本量适中。

本次针对共3个因子,以及39个分析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由表3可知,共3个因子对应的AVE值全部均大于0.5,且CR值全部均高于0.7,意味着本次分析数据具有良好的聚合(收敛)效度。

1  对文化自信概念的认知

文化自信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信念[2]。问卷调查中,在对认识“融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对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方面,96.73%的学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针对“作为国际化人才,除了需要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更需要具备基于中国立场的英语沟通能力的文化自信”这一点,98.13%的学生非常同意。对“我认为融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和提升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64.17%的同学非常同意,32.4%的同学同意,仅分别有2.34%和1.09%的同学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这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需要融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认可含内容、价值观与语言融合式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此外,学生也能认识到提升文化自信对未来职场就业的重要性,意识到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故事的理解和外语阐释能力将是未来国际化进程中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法宝。

2  对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我认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应当包含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故事的国际传播力”这一问题,78.82%的同学非常同意,19.63%的同学同意,分别仅有0.775%的同学表达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对“我认为除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参与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博物馆志愿中英文双语讲解、国际会议志愿者、中外交流活动项目)对提升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这一问题,69%的同学非常同意,27.1%的同学同意,2.65%的同学不同意,1.25%的同学非常不同意。

以上问卷数据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知晓中国文化自信表现主要是体现在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里的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故事。学生认可大学英语课程需要通过实施内容与语言融合式的教学,在知识内容探究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国,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自信自强。除了课堂教学,学生也表示非常乐意通过参加如外事语言志愿服务这类的课外实践活动学会用英语自信表达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

3  课程思政实现提升文化自信的策略

针对教学方法方面,“我认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词汇学习与积累,也需要能开展基于中国立场的全球话题探讨”“针对教材中出现的西方文化知识,我认为老师已经通过中西文化对比让我们了解了相对应的中国文化与价值观”“我认为融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相关的话题作为教材单元主题内容的导入是很重要的”这三个问题,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两项加起来的比例分别占98.1%、97.4%、97.6%。

以上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目标实现与教学策略实施有较明确清晰的认识。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语言的学习不仅是源于教材的生词解析,他们很希望教师能结合时事热点,组织开展模拟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话题讨论,在老师引导下学会表达中国方案与贡献中国智慧。从对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了解加深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希望挖掘更多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课程思政融入点来提升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来看,他们喜欢用对比讨论式,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实践,探究中国理论,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跨文化交际、思辨等多元能力。

(二)  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深度访谈分析

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较为传统、应用最广的质性研究方法。其是被认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前沿的研究范式之一[3]。本环节研究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上财浙院10位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英语教师进行一对二深度访谈。

扎根理论强调从原始数据中生成和发展理论,以建构理论为主要宗旨,比较适合对现象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解析,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深入互动,对事物的本质进行长期深入的结合探索,最后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得到一个系统全面的解释性理论。

因此,扎根理论与访谈者的访谈文本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在正式访谈前,研究者对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预访谈,并根据其反馈的建议对访谈提纲做了修改,内容见表4。

1)开放式编码。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录音内容转化为文字,对原始访谈数据进行记录与整理。方法为首先将各种格式的原始数据导入Nvivo 12Plus软件,然后逐一进行编码。具体来说,首先仔细阅读原始访谈数据的内容,用简洁的短语总结有用的句子,并创建新的节点。每个节点对应几个材料来源和参考句。然后对这些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赋予一个概念进行总结(表5)。

2)主轴式编码。在初始编码完成后,数据被分解成概念片段并整合到类别中。研究者把不同的分类放在几条主线上,形成分类之间的联系。主轴式编码将分析这些类别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数据恢复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运用Nvivo 12Plus,建立树节点,进一步整合类别,最后形成主类别和每个主类别对应的子类别。主轴编码结见表6。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在轴向编码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编码,分析主要范畴的本质,总结选择式节点。与主轴式节点相比,选择式节点更具抽象性和总结性,整体连贯成为逻辑语境,最终形成理论。在Nvivo 12Plus软件中形成核心类别时,将分析过的核心类别进行整合,在软件中建立树状关系图,并设置主题节点层次结构,以清晰显示分析结果(表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