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五位一体”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刘梅月 寻晓文 刘冰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本硕博思政课程建设一体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21JDSZK095);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专项(高校德育教育研究专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2023-DYZX-28);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引领下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Z2022178)
第一作者简介:刘梅月(198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24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屡创新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也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不匹配有关,更与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时的选择有关,同时家庭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该文通过调研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共性特点,多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五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大学生“五位一体”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进而形成内聚糅合强大动力,助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五位一体;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00-04
Abstract: Si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reached a new high year after year, and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new era,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stag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employment demand. Meanwhile, the family's educational concept will also affect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new era, and builds a "five-in-on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mil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us forming a cohesive and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help promote the smooth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 five in one;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2023年更是达到1 158万人,预计202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 179万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同时,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00后”大学生步入劳动力市场之时,正经历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同时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因素。然而,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可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解决人们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时代自信从而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充分借助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五方力量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共同推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共性特点
(一)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缺乏长远和清晰的职业目标,对未来职业和自身都缺乏正确的认知,既不了解职业,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适合什么领域的工作,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准备求职时,就业思想准备不足,缺乏求职主观能动性,直接导致他们在求职就业时处于被动境地。张涛等[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其应对策略》中设计了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问卷,对1 297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自身能力、兴趣爱好、优势和不足等方面非常清晰的大学生只占8.27%,对未来发展目标清晰的占33.90%,其中多数人制定的发展目标是短期目标,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对自己的认知和对职业的探索,对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缺少思考。
(二) 就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能力不够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足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学习目标仅仅停留在能够通过期末考试,对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和用人需求也缺乏了解和关注,因此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导致学习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其次是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对大学期间通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应用[3]。马克思曾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多数大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也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单纯满足于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能力的高低。最后是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4],部分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不敢大胆尝试,缺乏面对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就业观念相对保守
根据大学生工作单位选择趋势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单位性质选择上,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首先是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大学生选择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就业意愿相对较低[5],工作稳定、待遇好的用人单位岗位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从中可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向保守,对国企和体制内工作较为执着,择业范围比较狭窄,缺乏创新意识,期望上岸国企和体制内工作来规避市场风险,追求工作的稳定、体面,就业期望值过高,从而错过很多其他就业机会,单一的就业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顺利就业。
(四) 就业地点选择倾向一线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大量高校毕业生纷纷涌入一、二线城市,但其中一些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竞争能力、实际生活成本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凭借满腔热血来到大城市求职,追求“自我实现”,抉择较为冲动。一线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虽然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就业竞争相对激烈,生活成本也较高,部分大学生由于缺少就业竞争力,不符合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大城市求职时往往以失败收场,面对此类就业困境,部分大学生又不想降低求职目标,从而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另外,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号召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到祖国西部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但在现实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关注度并不够,亟需人才建设的基层地区、西部地区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相对保守和就业选择单一,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二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
(一) 社会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产物,社会的进步要求人才也要进步,从而激励人才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用人需求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大学生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能够全面发展。由于当前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与高校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一致[6]、企业和高校之间又缺少关于用人标准和要求的沟通交流,导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缺乏针对性,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偏差,成为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因素之一。
(二) 高校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市场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高校因为缺少对当前社会用人需求的了解,对于一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陈旧专业没能及时作出调整,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同时,部分高校讲授的专业知识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大学生的具体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培育。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另外,谷丽等[7]在《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中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在随机抽取的5所高校中,只有40%的高校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有4%的学生选择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可见部分高校只是在大学生毕业之年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做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指导过程不系统,指导效果较差,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此外,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未足够重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