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李养良 郭迪明 罗红梅 李兵

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成果导向、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XJG-19-17-3);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校企二八合作模式培养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XJG-23-17-8);九江学院校企合作课程“《机械设计基础》”(202307)

第一作者简介:李养良(1966-),男,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表面改性。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34

摘  要:从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际,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校企合作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从强化教师现代教育理念,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优质校企教学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强化过程考核,突出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等方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全过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校企合作;机械设计基础;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41-05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ourse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based on the demand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deeply excavated, and the ways for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explor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urriculum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 educ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teacher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building high-quality school enterprise teaching teams, adopting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strengthening process assessment, highligh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responsibility sense and patriotism of students are motivated, and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meticulousness, dedication, teamwork,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cultivate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virtual reality

课程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最后一公里”的落脚点,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体系、“两性一度”、课程思政和实践教学等[1]。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将学生所学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质,达到专业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高度结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2-3]。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运动特性和动力学知识,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一定的了解;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有关资料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材料加工工程以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怎样秉持“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盐溶于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4]。

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认为,“大先生”要有五术,即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人术。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学术的理解和应用,忽视道术的弘扬与发展[5],缺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不能实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团结协作和乐于奉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在此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学习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学习目的不明确,较少思考学习课程的作用,更谈不上考虑如何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验教学中,受实际教学条件影响,实践教学设备陈旧、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够,不积极参与,失去了通过实践教学加深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作用,加之一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造成对课堂知识理解不深,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有些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内容仍然采用一级或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一些同学采取网上购买整套图纸来应付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目标

近年来,九江学院明确应用型大学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校企教师共同制定研讨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以OBE理念为导向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设计/开发方案、研究、终身学习等毕业要求,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目标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对接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和九江市制造业“9610”工程,依托江西省和九江市产业,具体实现课程目标如下。

第一,将先进制造技术、企业优质案例引入教学,让学生能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熟悉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研发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具有创新意识。

第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二八合作”模式[6],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采用科学方法对具体机械工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第三,通过优化考核评价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借助中国大学MOOC资源、江西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达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自我学习、沟通协作、吃苦耐劳、为国争光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  树人先要树己,强化教师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主导者,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如果过不了关,课程思政就如同虚设,难以推进。教师具有的德育品质和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5]。教师要积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资源,比如学习强国、江西干部网络学院、思政类权威网站以及学校及二级学院组织的各种政治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和思政能力。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尊重学生才能互相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要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将仁爱之心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在每个细节,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师的仁爱、关爱、厚爱之情,实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经常参加一些相关课程思政培训和学术交流,与同行交流,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夯实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课程团队负责人更要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经常性开展研讨和交流,注重学习的效果和成效,要及时总结成果经验,并用之来指导教学实践[7]。

(二)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依据本科办学地位及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顶层设计文件,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依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结合新工科要求,围绕教育教学为中心、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环节,在满足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之外,不仅要有知识、能力、素质的体现,还要有具体的德育培养标准。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减少一些理论性过强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更要有企业实践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完善应该成为常态,要充分利用校企教学团队、校企合作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使人才培养计划有特色、有亮点。另外,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于文件制定上,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课程设计、作业和实验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育人。

(三)  强化师资队伍,打造优质校企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是实施教学的中坚力量,能不能把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潜移默化,对教师的德育素养和专业水平是很大的考验,如果一个老师连站台都站不稳,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组建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专业素质强的课程教学队伍是重中之重,教学团队不仅要有课程主讲教师参加,还可以邀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其他教师加入,当然,思政课教师的融入也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团队要经常举办研讨、学习和调研活动,要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师德师风、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怎样上好课、上怎样的课、思政元素融入等开展分析和论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冶金”结合。

校企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是建设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关键,要吸纳企业专家加入,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知识,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于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爱岗敬业及乐于奉献等有独到的认识和感受,能够将工程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这些专家的讲座、授课,能够更自然、更顺畅地向学生传递大国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等正能量[8],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

(四)  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