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 刘芳 卢杨 徐晓娟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现代性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多维阐释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2YJA720004);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道路研究”(2020BJ12)
第一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等。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2.046
摘 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要求和明确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在课程性质、实现途径、重要抓手等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针对性和可亲性,从而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2-0193-04
Abstract: Striving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robust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is an imperative requirement and explicit standard fo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the primary platform and conduit for disseminating and nurturing socialist id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ssume three crucial roles: curriculum essenc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and important point. By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efficacy, relevance, and accessibility of these courses, they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cultivating individuals who will build upon and succeed the socialist cau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cohesion;leadership;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七个着力”上下功夫,其中“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重要一条。这一重要要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我们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和重要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我们应该从其课程的特殊性质、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出发,深入探讨和研究怎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
一 高校思政课:旗帜鲜明讲政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受到如此密切的关注与重视,在于其“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1]。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目的一定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而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关键课程”,对于培育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从未放弃对中国实施 “西化”“分化”的图谋。特别是我国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一直是其关注、策反的重要对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活跃,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意识,但是另外一方面,世界观、价值观还不成熟,极其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蛊惑、影响。因此,对于正处于“拔苗育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引导他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5G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了智能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必争之地”。作为网络“原著民”的青年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之一,他们首当其冲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潮,比如说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对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很大困难,“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成为很多老师的魔咒。在某些同学的观念中,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反而被诟病为洗脑、政治灌输的工具,因而对此类课程有一种本能的疏离和拒斥。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源于他们对于这类课程性质的误解,或者说,他们对于意识形态本身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偏见。
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这就意味着,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一定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主导意识形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意味着,在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一定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理论宣传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无可厚非,毫无疑问,理所当然,而且是必须如此。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那么,作为高校思政课也就理所当然必须要讲政治,意识形态性是其本质要求。
二 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针对性和亲和性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亲和性迫在眉睫,而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职责,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大学的底色是“红色”。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要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成效。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比其他知识接受形式相比,更具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因此,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思政课想要高质量地实现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正确阐释,有效引导学生的三观,就必须要紧紧抓住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紧紧牵住这个“牛鼻子”。然而,正如某些学者所说,“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瞬息万变、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新生代教育群体思想的特殊性、多重价值观的冲击同样考验着新时代的思政课。虽然其内部架构、发展模式等在多年的磨砺下已经完整健全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讲,亲和力不强、实效性不高、针对性不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3]”因此,要化解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要求。
高校思政课必须要遵从“八个相统一”原则要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要丰富创新其外在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新科技,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单一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如沉浸式、互动式、辩论式和启发式等,不断调动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将显性教育的灌输性与隐形教育的渗透性充分融合,从而增强思政课堂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吸引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另一方面,内容永远是“王道”,思政课要依托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契机,要求教师不断加深对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用科研反哺和助力教学,诠释好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辩证统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做大做强思政课的专业特色。另外,还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占领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空间,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掌握网络空间思政课的话语权,有效融合思政元素于高校校园文化之中,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堂的内外联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说到底,思政课的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要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还必须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上好思政课不是一件轻轻松松、轻而易举的事情,其涉及面广、要求高,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也不是简单的理论宣讲,而是要实现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辩证统一,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因此,思政课就是“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4]。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教师要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提升自身素养的准则,必须具备“真懂、真信、真情”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厘清悟透,透过现象看本质,讲深讲透思想理念,而且还能结合当下中国的具体实践,有理有据分析、解答学生疑惑,才能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在课堂讲授中做到心中有底,眼中有光,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统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政治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真懂才能真信,真心信仰才能坚定执着,才会富有感染力、引导力,学生也才会真心信服。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四个核心素养:深刻的思考能力、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教学技巧。因此,思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正能量;而且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引导学生掌握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上课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做学生效仿的榜样。
(三) 致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双向奔赴
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两张皮”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所有学生的育人教育,以及没有将育人教育的思想落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只有突破两者长期以来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不再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田”,其他专业课程也要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合力和协同效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员全方位的,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工作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