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工科高校基层党支部党群联建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敬 刘东东

“双一流”视域下工科高校基层党支部党群联建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双一流”建设内涵非常丰富,如何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各项内容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党建是引领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适合工科高校发展的特色党建模式对“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党群联建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创新举措,构建“内外联动、上下贯通、多向发力”的党群联建模式,可有效推动“一线原则”多渠道落实、青年教师能力全面提升、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社会服务精准发力、文化传承落地生根,助力实现“一融双高”,加速“双一流”建设步伐。

关键词:基层党支部;党群联建;工科院校;“双一流”建设;内外联动、上下贯通、多向发力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016-04

Abstract: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leading and landmark pro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is very rich.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with high quality has become the first prior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rty construction is the "red engine" that lead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Party c construction and exploring distinguished Party construction mod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Party - mass joint construction can adequately play the role of a bridge linking of grassroots party branches. Aparty - mass joint construction mod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upper and lower connection, and exerting force in multiple directions"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system design and initiative innovation.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ulti-channe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line principle",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young teachers' abiliti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the precise mobiliz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which will help to realize "one integration, two height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Keywords: grassroots Party branches; Party-masses join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Doubl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upper and lower connection, and exerting force in multiple directions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着眼于全面提高科教实力、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新的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以师资队伍为根本遵循,以社会服务为时代使命,以文化传承为内在动力。尽管首轮“双一流”实施以来,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难点、痛点、堵点,主要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一线原则”方式内容单一,青年教师能力发展不均衡,科学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不顺畅,社会服务精准度不够,文化传承内涵和显示度不足。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破解这些难点痛点堵点的重要途径,也是将“双一流”建设推向新高度的必然选择。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实现党建与事业的有机融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1]。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构建了“内外联动、上下贯通、多向发力”的党群联建模式(图1),通过校企联建、党群联心、资源联享、工作联动、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和发展联赢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一融双高”。

一  “双一流”视域下工科高校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  “一线原则”落实方式单一

“双一流”建设中,立德树人是立校之本。“一线原则”是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遵循,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一线原则”落实方式较为单一,距离“三全育人”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仅依靠课间的简单交流,老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急难愁盼等问题;二是虽然本科生配备了辅导员队伍,但是受到师生比、辅导员阅历等限制,工作难以做精做细做到位;三是学校机关管理部门、服务保障部门与学生缺乏平等畅通的交流渠道,偶尔开展一些意见征集活动,效果也并不理想;四是学生缺乏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导致学生对社会、工作认识浮于表面。这也导致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学生思想引领、学习生活、社会安全等方面暴露出隐患。

(二)  青年教师能力发展不均衡

“双一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未来,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其中大多数选择了在高校任教,尤其是工科院校。尽管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科研能力,但是在工科院校这是远远不够的,其融入难度相对较大。一是他们对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和培养体系不太了解,阻碍了后期发展;二是无论海归博士还是国内博士更多的注重科研,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在工科院校中矿场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无论海归博士还是国产博士几乎没有矿场工程实践的机会,缺乏有效的锻炼。这些导致了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的不均衡,与“双一流”建设中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目标相距甚远。

(三)  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有限

“双一流”建设中,科学研究是强校之基,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更是重中之重。而学科交叉融合是前沿重大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学科创新发展和新学科产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3]。尽管很多部委、高等院校一直倡导学科交叉,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科交叉融合程度非常有限。首先,工科高校多以局部、浅层次的学科交叉型科学研究为主,呈现出“交而不融”的境况,尤其是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很多浮于表面、概念化交叉,无法真正地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深层次的交叉融合;其次,高校对学科交叉的内涵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完善的体制机制,尽管双方对学科交叉需求迫切,但站位不够高远,既缺乏良好的桥梁纽带也缺乏有效的载体。

(四)  社会服务主动性、精准度还不够

“双一流”建设中,社会服务是现代化大学的重要职能,而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和行业发展更是工科高校的神圣使命。对于工科院校以及基层党支部目前在社会服务方面主动性、精准度还不够。首先,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意识不强、与区域行业发展融合程度不足,有时会存在“闭门造车”“墨守成规”的现象,缺少“揭榜挂帅”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霸气,导致服务社会落地困难、成果转化率低;其次,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服务认识有限、融智的程度比较低,多停留于简单的社区类服务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教师的优势和特点;此外,依靠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固然重要,但这并非唯一渠道,也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师,拓宽渠道、量体裁衣、精准服务更为现实、有效。

(五)  文化传承创新系统性和学理性不强

文化传承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内涵,但高校文化传承的投入很容易因为其难以对功利化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且因周期长、收益低而被忽略。目前工科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系统性和学理性不强。一是文化传承系统性不强。比如学科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诸如领航文化、铁人文化、引航文化和榜样文化等各种文化元素,但这些文化元素没有产生很好的联动效应,只有“单质”,未形成“化合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二是文化传承学理性较弱。传统观念中,文化传承属于软发展,概念偏“虚”,属于虚功还得实做,有无处着力的发力感,如果能将文化传承从“有形”做到“有效”,还需要增强学理性研究。

二  “双一流”视域下工科高校基层党支部党群联建模式探索

(一)  大力探索“内外联动、上下贯通、多向发力”的党群联建机制,践行“一线规则”,推进“三全育人”进程

新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传授,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倾听和交流,从思想、学习、生活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推进“三全育人”,教师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联络员的角色。首先,作为主干学科教师党支部应推动学院内外联动的党群联建活动,主动组织基础学科教师党支部与本院学生支部开展三方联建,创造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一方面主干学科教师了解本院学生学习情况,建立清单台账,为存在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的学生选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另一方面,基础学科老师和学生针对基础课程的教与学开怀畅谈、互商互谅,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其次,基层教师党支部要开展上下贯通的党群联建活动,主动组织校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开展三方联建,一方面,通过支部联建活动让学校机关更高效地为师生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服务,提升校园品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三方联建过程中的平等沟通交流减少或消除学校管理服务部门与师生之间的误解。再次,工科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积极联系校外党支部开展多方联建活动,例如与一线党支部联建为学生争取实习实践机会,与安全教育部门党支部联建普及安全知识等,从多个维度发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