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陆潭晟 晏凤鸣 周晶晶 朱晓

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为了应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变化与挑战,该研究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为例,实施教学改革实践。首先,研究开展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两轮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持续改进,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次,依托2020—2022年的教学实践,对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展开验证,分析并总结该模式下课程教学初步取得的教学成效,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最后,提出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有望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0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course of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Firstly, we research and carry out the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supported by MOOCs, and form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hroug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wo rounds of blended learning practice. 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2020-2022, this research verifi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supported by MOOC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eliminary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is mode,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hybrid teaching. Lastly, this paper presents strategies for optimize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hese strategies hold the potential to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the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hybrid learning approach.

Keywords: MOOCs; blended learning; model design;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eaching practice

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要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1]。在此背景下,现代高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演变,特别是伴随着在线教育研究的兴起,结合在线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慕课理念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虽然慕课对于群体在线协作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其互动性差、完成度低、评价方式模糊等缺陷也时常为人所诟病,日趋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所需[3]。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融合传统线下教学与在线教育的优势,重新定义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4]。近年来,多数高校针对线下教学中如何融入线上教学手段已展开诸多尝试,但单单两种方式形式上的相加仅能被称为传统混合式教学,而非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是将慕课内容和技术有机融入传统课程,依托两种教学模式的独特属性与应用优势,创造更为全面立体的学习环境,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发展性的学习需求,对于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5]。

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为例,重点围绕“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在该课程中如何体现来展开,并以此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继而提出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  课程特点与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6],该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完成专业导论、社会学概论、普通心理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且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较强的学习动机。

但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虽然对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有所习得,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所体现,但仍然难以在综合性课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架构,没有形成能够将所学知识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之中进行深层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的高阶学习思维,缺乏利用课程知识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此外,学生较难将课程所学内容与社会工作专业特性相融合,容易陷入理论与实践纠缠不清的桎梏,从而阻碍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深度体现。对此,师生都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更有广度、深度、温度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生态课堂,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  基于慕课支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教学痛点以及核心问题,设计实施了以发现问题为开端,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反馈贯穿教学设计全过程,社会实践为现实导向的“一知识(新知识点)、双角色(师生角色)、三课堂(云课堂、学校课堂、社会课堂)、四问题(发现、聚焦、分析、解决问题)、五循环(每知识点由发现阶段到评价反馈阶段后引出下一知识点,导入新的发现问题阶段,形成循环)、六阶段”多项联动混合式教学设计(图1)。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实践互嵌互融,切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实现动态化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态,阶梯式向上推进高阶育人目标。

(一)  “云课堂”助力课前准备

慕课资源是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建设完成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慕课已于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上线,并以SPOC的形式应用于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之中,同时依托社会工作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持续改进,优化升级,不断扩充习题库、案例、讨论话题,更新视频课件,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课前准备环节,通过推送“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研学,发掘学习难点。要求学生预习与自学课程教材相应章节的内容,并结合慕课中的学习视频、随堂测、讨论题等强化所属章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结合学生自学的薄弱环节,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答疑与辅导。通过慕课堂平台实时进行学情监察,筛选并记录错误率较为集中的题目,将相关题目重新整理编辑,在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给学生进行再测验。

(二)  学校课堂深化课中实施

课中实施环节,通过与对应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案例视频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学习重点,灵活采用情境式(创建情境、深度参与)、研讨式(合理质疑、小组探究)、交互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境再现),结合课堂虚拟仿真实践(云实训、云实践、云实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由理论到实践,由虚拟到真实,使学生不但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章节的基础知识,且在分析和解决真实社工实务问题时更能运用自如。

1  学而时习之:聚焦问题阶段

首先,进行“云课堂”课前准备环节的总结,引导学生对照班级总体课程数据查漏补缺;其次,结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回顾线上课程内容与学习任务单,进行课程导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再次,展现慕课测验的作答结果,针对正确率低于90%的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迅速激活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为该课次重难点问题的拓展讲解做准备;最后,引入能够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思政案例,将该讲内容中所涉及的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元素与学习重点相结合,系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

2  学而知不足:分析问题阶段

根据慕课堂学情分析结果,掌握学生在该知识点中的学习难点与易错点,并开展针对性练习与剖析。在练习之前,需要学生对该知识点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并能由社会生活上升到理论分析。因此,先对重难点内容展开深化拓展讲解。首先,从课前完成的雨课堂测验题切入,根据高频词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合理质疑与小组探究;其次,创设情境从重难点内容在社会工作中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拓展讲解与核心凝练,为下一阶段解决问题提供知识基础和思考框架。

3  下学而上达:解决问题阶段

课程团队使用自行研发的线上社会服务机构模拟实践平台与陆由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开放平台,合作打造虚拟仿真实践资源库,通过虚拟仿真融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相结合。首先,为学生呈现相关虚拟仿真实践主题,指导其登录虚拟仿真平台,进入班级群组,按步骤完成与AI的互动以及社工实务的视频学习,在“云实训”的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所学知识点如何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问题解决之中;其次,引导学生紧扣虚拟仿真实践中的具体内容,抓住重点与细节,充分利用小白板,标重点、圈疑问,针对实训视频中所学知识点在应用层面出现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在讨论完成后拍照投稿上传,系统将自动判定最后上传的一组为最终解答,并要求其进行分享汇报,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最后,结合研讨结果与点评内容,各小组展开思考,重新设计实训视频中出现的个案场景,系统随机挑选投稿的小组进行表演汇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理解。

4  过则勿惮改:评价反馈阶段

对于课前准备环节与课中实施环节的评价反馈,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团队构建了“知识、能力、情感”的评价体系,引入“过程、成长、结果”的全过程综合考核。同时,为了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入了“德育”评价环节,从合作精神、学习态度等角度进行德育考察。针对“云课堂”的考核评价由慕课视频观看情况、随堂测验与线上话题讨论构成,并通过慕课堂反映的学情数据来予以判定;学校课堂则以学生在聚焦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的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综合师评的形式进行考量。通过线上与线下评价兼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客观、透明地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对应的评价,有助于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的有效评估。

(三)  社会课堂推动课后延伸

在课程教学所涉知识点全部结束后,利用慕课堂和雨课堂的学情统计、平时成绩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完成情况以及话题讨论情况等进行系统考查;引导学生对于该章整体内容进行自主复习与训练,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知识拓展,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及时更新课程材料,并针对授课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链接社会资源,指导其进入下一阶段的社会课堂,展开校外社会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