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作者: 侯娟 杨光智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该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专业也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当前的智能制造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技术传授,忽视思政教育,使得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该文从新工科背景出发,分析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期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43-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as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driving social progress. In this context,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jor in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urse, such as excessive emphasis on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and negl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students lacking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le mastering technology.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urses, proposes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hopes to cultivate mor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跨学科、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高校智能制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而思政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智能制造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具备智能制造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课程的转型升级。在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课程需要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思政教学改革,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关注国家大局和时代主题,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实践能力,推动智能制造课程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发展。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智能制造课程是培养我国未来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思政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政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和国家战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有助于提升高校智能制造课程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新焦点。我国高校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同时,通过思政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增强国家认同和国际竞争力。

二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一)  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

智能制造课程中,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强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为此,课程定位应着力于:一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为核心,涵盖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智能制造技术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注重实践环节。课程应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智能制造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作需求[2]。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  优化课程设置与结构

一方面,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关注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及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职场中的竞争力。根据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其更贴近实际应用。例如,加强实践环节,增加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注重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融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强化课程内容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理论,培养学生为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实现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模块,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中穿插思政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家政策、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使学生在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3]。邀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了解行业动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现智能制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评价方式可以包括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和课堂表现等,以便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例如,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小组项目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同时,评价应涵盖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对最终成果的评价。例如,可以通过定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政教育表现。例如,在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中,可以关注学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的掌握情况;在思政教育表现的评估中,可以关注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方面的表现。此外,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专家等,以获取更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课堂表现的评估,学生可以提供自我评价,企业专家可以提供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估。通过定期开展课程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

(一)  更新课程设计及教材内容

一方面,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中,应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相关课程,或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技创新与伦理等思政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解智能制造的应用案例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例如,讨论智能制造在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设定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项目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就思政教育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材应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教材可以强调智能制造技术对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  建立多元化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资源库应包含各种教材、参考书、研究报告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最新动态。例如,包括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书籍、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同时,应包含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坛、专业博客等,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智能制造领域的在线课程、专业论坛、博客等。教学资源库还应包括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室、实习基地、企业合作伙伴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锻炼实际能力。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实验室等详细信息[5]。此外,还应包含各种教学视频、动画、课件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更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