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环保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

作者: 郝艳召 邱兆文 闫晟煜 陈轶嵩

汽车环保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0

摘  要:如何结合专业课程的特色与思政资源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振效应,是当前专业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一大重点。该文结合汽车环保技术课程的特色与优势,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环节的全教学过程。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汽车人才。

关键词:汽车污染与环保;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64-04

Abstract: How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achieve the resonance effec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ajor focus o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Automobi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ere deeply explored and reasonably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nclu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Finally,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utomobile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w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guidance.

Keywords: Automobi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teaching design; talent training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基于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1]。当今汽车行业快速转型升级,进入到提质增效关键期,不仅对汽车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才的职业素养也有了更高标准。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本文以面向汽车类专业的汽车环保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教学的有益探索。

一  课程特色与优势

汽车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多问题,其中能源与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协调汽车产业与社会、能源、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3]。一些教育学者也指出汽车类专业教学中应凸显环保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4-6]。据世界银行项目“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道,当前我国只有约10%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有环境类选修课程,可见非环境类专业的环保教育还需要顺应时势进一步加强[7]。

汽车环保技术是长安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发展课,自该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已经持续开展教学十余年。教学团队根据学校培养特色编著了配套教材《汽车与环境》,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经验。该课程从汽车使用、维护和报废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发,系统讲述了这些污染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测试和控制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等特点,是实现新型汽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此外,低碳环保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8],汽车环保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开展思政教学的良好平台。

二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9]。因此,专业课程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以专业知识教学为载体、专业育人理念为灵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振效应。汽车同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与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如能源与环境、产业变革、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等问题联系紧密,由此可挖掘出一系列的思政元素。

(一)  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元素

当前,局部高温和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不可分,其中汽车的普及和不合理使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汽车污染通常发生在人员活动频繁和人口密集的区域,通过讲解汽车污染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汽车产业对公众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已是刻不容缓。通过讲解国际上三大汽车排放法规体系和汽车污染控制技术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产业转型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二)  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元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始终是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汽车排放标准在国际上同类标准中最为严格,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工信部于2015年实施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工况的研究和开发”项目构建了覆盖多种车型不同使用场景的行驶工况体系,至此汽车工况法规领域有了中国声音。此外,国家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些思政元素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治理理念和高瞻远瞩的产业发展思路,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树立建设汽车强国的远大理想。

(三)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元素

保护生态环境、践行低碳环保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汽车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社会、环境的责任。2015年曝光的汽车排放舞弊事件打破了大众汽车的信誉神话,同时也暴露出质量监管薄弱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诸多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新车排放认证和在用车排放检测制度,在汽车维修、报废等环节均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法规,保证了汽车企业的生产管理有法可依,并依法接受监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颁布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彻底堵住了汽车排放造假的风险漏洞。通过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学生能够明确汽车从业人员对公众安全、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并自觉履行环保生产观。

(四)  科学思维和改革创新元素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运用多种技术集成的高科技产品。在汽车污染防控领域也体现了众多科学探索与创新元素,例如发动机空燃比精准控制、振动与噪声防护以及多种环保材料的开发等。从汽车污染来源出发,通过讲解各种污染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追根求源的科学探索精神。社会在发展,科学无止境;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在节能环保领域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通过讲解燃油车节能环保新技术,组织讨论“新能源汽车使用是否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汽车在“新四化”背景下面临的环保机遇与挑战,勉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投身到汽车行业的改革创新浪潮中。

(五)  团队协作和严谨务实元素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依托长安大学的车载尾气排放检测平台设置了满足最新排放标准要求的实际行驶排放试验。试验前,通过讲解排放检测加入实际行驶测试的目的与意义,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试验中,组织学生做好安装、调试、标定和操作等各项任务分工,让学生体验到“万夫一力,天下无敌”的团队协作力量。此外,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会导致试验失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果溯因,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并深刻认识到工作中严谨细心的重要性。

三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目前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范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专业知识,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0]。本文根据汽车环保技术课程特点,将“生态文明、绿色理念、民族自信、爱党爱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团队协作”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并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过程等多个教学环节,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  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团队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的培养方案为基础,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合理设定如下的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汽车使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危害;熟悉汽车污染管控法规的制定目的与技术要求;掌握主要汽车污染的产生机理与影响因素;掌握典型汽车污染的检测评估技术;掌握主流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与适用条件并熟悉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能力目标

具备良好的环保科学素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识别汽车使用、维护和报废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方案;初步具备在汽车相关企业中从事绿色设计开发、交通运输环保管理和污染检测评估等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思政目标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树立汽车强国民族自信,锻造科技报国爱国情怀;培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提升和谐共生、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同时具备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的新时代汽车产业优秀人才。

(二)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团队密切关注环保科技前沿动态,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当前社会热点、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学生工作能力新需求搭建对应的知识模块。汽车环保技术包括汽车环境污染概述、汽车排放污染与控制、汽车排放法规与测试技术、汽车噪声污染与控制、报废汽车环境污染与控制及电动汽车环境影响六大课堂教学模块和一个实践教学模块(汽车排放试验),基本涵盖了汽车使用周期内各个环节的环境污染问题。围绕课程三大教学目标,确定各教学模块的思政融入点与切入方法,对课程进行全内容、全方位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各教学模块及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见表1。

(三)  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教学理念,针对各教学模块知识特点与思政元素,灵活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案例点评、文献查阅、成果交流、视频放映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表1),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