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作者: 杜贵超 王凤琴 王晓梅 郭峰
摘 要:围绕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地质工程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深入挖掘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水平,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完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探索思路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实践;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184-05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 Hydrogeology for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re carried ou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elements of Hydrogeology course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the course teach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civics, teachers' awareness and level of curriculum civics has been improv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re enriched and the teaching mode has been improved;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were effectively enhanced. It's conducive to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professionalis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urses for the training of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of moder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explore idea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words: Hydroge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大思政”格局下本科生教育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目前,各高校及众多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3-4]。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点[4-5]。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内动力,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6-7],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担当,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使命感[8-10]。
因此,各高等院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任务,高校教师深入思考并践行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将课程思政真正贯彻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
一 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水文地质学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水文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重视水文地质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对巩固、深化理论教学知识点以及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的水文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工程、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等地学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培养方案和学生培养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目前已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但课程思政在水文地质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且存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融合度不足、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等问题。
因此,在近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进行了课程改革探索。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开展了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资料、实验教学等环节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水文地质学领域的客观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水文地质领域的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等,达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培养的双重目标,实现思政教育与水文地质学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对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二 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一)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为指导,课程思政视角下水文地质学的教学育人目标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增强理论学习的时代感,帮助学生了解并能合理分析和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地质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强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二是系统了解并掌握水文地质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建设中常见水文地质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独立从事理论研究、生产应用、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三是以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紧跟专业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自主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四是引导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好学力行、自强不息,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准,提升自身素养。五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及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以完成与中国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依据水文地质学课程前沿性、系统性及动态性等特点,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学科前沿动态了解的同时,注重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融于相应的专业知识传授及学科前沿动态学习中。以课程知识点为有效支撑,找准“思政内容”与课程中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具体来说,在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嵌入思想政治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职业理想;并结合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生未来所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要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将科学家故事、社会热点、学科技术成果等典型案例融入到学术精神培养中,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终身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以所涉及的重大基建工程等案例为依托,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特别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背后的文化优势,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上述策略为指导,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水文地质学课程主要思政元素挖掘示例见表1。
(三) 基于思政教育的教学探索
水文地质学课程思政是学生价值塑造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部分。在强调对学生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实体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实施、考评方式等每个环节,有效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1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料
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选取《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版)》(张人权等,2018年)为教材,分解专业课程知识点、将思政元素进一步融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案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材料。做到教师在课程各个环节进行思政教育,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保障学生得到系统的思政内容学习。
2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驱动式教学。鉴于水文地质学课程知识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理论课堂教学及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方法系统开展思政教学。
1)采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水文学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同时,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国家在解决一系列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时所采取的举措,展现大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示例如下。
示例一:在专业课程知识讲授时,与课程涉及的工程文化背景相联系。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学科的迅速发展在科技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立体、丰富地了解该学科的性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热爱地质学专业,培养学生树立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远大志向。
示例二:以陈梦熊院士、薛禹群院士、王大纯教授等水文地质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科学研究经历为例,讲授我国学者从最初从苏联引入水文地质学,到逐步发展推动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文地质学学科,为解决与水文地质学相关的复杂技术问题及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引导并激励学生坚定信念、勇攀科学高峰、学成报效祖国。
示例三: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如详细讲解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华北及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地面沉降及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地下采矿或各种地下工程中地下水造成施工困难及毁灭性事故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通过我国四川等地区富盐类和微量元素的地下工业矿水、济南地区泉水景观、陕西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新疆坎儿井等特色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人文景观实例的讲授,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地下水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围绕西北地区丰富的地下水热资源等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对当前热点做延伸性学习及讨论,建立清洁能源的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