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教融合视角下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 余红 刘维忠 穆哈拜提·帕热提

摘  要: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是培养高素质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应当满足政产教融合的要求。该文首先提出政产教融合下的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目标,指出目前该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体系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并制定配套措施,以期为其他类似课程提供可资借鉴的政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政产教融合;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36-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talents,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ity, so it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puts forward the course objectiv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oints out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pla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tent, teacher system and assessment method, and formulates support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urs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idea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是培养高素质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涉农高校开设了该课程,部分非涉农高校,如浙江大学、内蒙古民族学院等也开设了该课程,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下百所。通过对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几乎各大院校该课程均为纯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课程教学难以适应畜牧业对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这与该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应用性不相符,也与当前国家要求的政产教多元融合理论相违背。所谓政产教融合是指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协作,构成一个动态的人才培养网络系统。对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而言,政产教融合就是在该课程教学中,政府、企业和高校相互协作,共同构筑更加符合乡村振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本文将在政产教融合的视角下,研究如何对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  政产教融合导向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同时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的纲领,是课程实施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方向。据此本文首先确定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目标。根据政产教融合的要求,将该课程目标归纳为立足于新农科、新文科发展理念,以政产教融合为导向,以畜牧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畜牧业为研究对象,多学科交叉交融构建符合课程的知识体系,在教授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乡村振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师体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规律,并能针对乡村振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目标为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二  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诸多高校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发现存在很多与政产教融合不相适应的地方。这里以上述课程目标为参照,探寻目前很多高校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教学目标没有体现政产教融合

以某知名农业高校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为例,课程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畜牧业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管理学原理解决问题,提高经营与决策能力。另一高校的该课程目标则指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岗位上成为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两种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目标的阐述较具代表性。不难看出,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企业经营决策能力,即实现产教融合,但是并未提及让学生了解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需要等,即教学目标并不能体现政产教融合理念。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并未实现将政产教融合纳入到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目标中。

(二)  课程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

从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看,目前几乎没有高校的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大部分高校的该课程为2学分,30学时左右,几乎完全是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只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难以掌握畜牧业经济分析方法,难以提高畜牧业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更难以对畜牧业经济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对畜牧业发展缺乏现实的了解,对畜牧企业经营难以触及,仅采用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实践环节,难以达到该课程设置的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目标的初衷。

(三)  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

笔者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主要表现为教科书编写以及课程内容都显著落后于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某高校使用的教材为例,该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畜牧业经营与管理课,所使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学教材为2003年版。从当当书城等的教材销量看,目前2009年版、2003年版畜牧业经济管理学教材销量依然比较大。这充分说明,很多高校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依然使用较为陈旧的教材。近年来,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畜牧业正在从副业变成大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十年前,甚至近二十年前的教材中的一些表述,包括理论的阐述,显然与当前的状况有较大差异。从讲授的内容看,无外乎包括畜产品供求、畜牧业生产要素、畜牧企业生产经营、畜产品营销和经济核算以及畜牧业宏观调控等部分,虽然目前讲授的内容依然主要是这些部分,但实际内容却有较大变化,如生产要素中加入了信息要素,营销中加入了电商营销等。畜牧业中的新政策、新实践和新理论也不断涌现,十几年前的教材内容无法与时俱进。

(四)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少数高校采用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说明除课堂讲授之外的教学方式并未被普遍采用,而且也缺乏研讨和案例分析相关内容以及课时量的规定,课堂研讨的相关设计和案例集等教材配套资料也不齐全,这可能会使部分教师仅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其他教学方式都成为摆设。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目前普遍采用“课堂成绩+考核成绩”的方式,其中课堂成绩占30%左右,包括出勤、提问和作业,考核成绩占70%,全部为考试或课程论文成绩。即使采用了研讨和案例教学的高校,也并未将案例和研讨的成绩单独列入平时成绩中,平时成绩如此有限的情况下,研讨和案例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  政产教融合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政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以及目前诸多高校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实现该课程的政产教融合。

(一)  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校外”的教学方式体系

缺少教学实践环节,是很多高校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添加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有要实现政产教融合的紧迫性,因此必须添加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共计四周的实践环节。其次,实践环节要体现乡村振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还需要满足该课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要求。为了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实践环节采用“课外+校外”的方式。课外实践环节,主要是利用农业经济管理仿真模拟实验软件中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模块,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该实践方法较为新颖,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校外实践环节,主要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习基地有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以便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各种问题,提高其实践能力,开阔眼界。再次,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安排在课堂教学的间歇,随着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专项训练,实习时间依据教学时间的安排而调整,学时定为两周。课外实践环节由实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应用仿真模拟实验,并监控整个实验过程。课外实践主要安排在寒暑假,安排实习时间约为两周,主要由实习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改革,更好地实现了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的政产教融合。

(二)  采用“知识点案例+知识单元案例+综合案例”的教学内容体系

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进入案例中,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实践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等优点。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特别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为了更好符合政产教融合的要求,更好地利用案例教学法,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一是梳理教学内容,添加部分知识点。如根据政产教融合要求,在导论中添加乡村振兴中的畜牧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在畜产品需求和供给中添加我国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和措施,在畜牧业微观经济组织中添加农业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在畜产品营销中添加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添加畜产品管理的企业案例以及政策案例等等。

二是根据知识点,添加知识点案例和知识单元案例。每个知识点添加一个知识点案例。知识点案例包括政策案例、企业案例等类型。每个案例阅读时间控制在五至十分钟之内,添加二至四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和提问方式完成案例学习。知识单元案例大致以章节为范围,每个知识单元一至两个案例,每个案例需阅读二十分钟左右,主要通过分组讨论、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分组辩论等方式完成教学。

三是每一篇设置一至两个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主要是自主编写的案例,通过设定特定的情境,变换不同的条件,完成案例推演和模拟。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案例剖析,并完成课程作业。通过知识点案例,知识单元案例和综合案例的训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