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研究进展

作者: 马有才 孙铭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研究进展0

摘  要:“专创融合”是教育部关于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大课题。该文以201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 416篇“专创融合”主题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对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专创融合”相关研究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专创融合”的内涵特征、改革建议以及教学模式探索三个方面。研究前沿包括“课堂教学”“融合路径”“实践平台”和“教学模式”等。发文作者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多分布在广东等地职业院校。

关键词:专创融合;CiteSpace;文献计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01-06

Abstract: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instru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o further deepen. This paper takes 1416 papers on the topic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from 2013 to 2023 as samples, and make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erm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reform suggestions and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frontiers includ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gration path", "practice platform" and "teaching mode". The authors have not yet formed a stable core group of authors, and th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and other places.

Keywords: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所谓“专创融合”,就是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成为复合型人才。采用开设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加强实践等方式,推动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结合,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意识和态度进行培养。目前,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专创融合”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学者对“专创融合”教育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与实现路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在现有研究中,基于计量方法的文献综述却很少。因此,本文以CiteSpace为工具,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对2013—2023年间的“专创融合”主题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总结,构建“专创融合”主题知识图谱,以便更直观、客观地了解当前主题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专创融合”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转化和运用。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专创融合”为主题,以“2013—2023年”为搜索时间段,剔除会议、征文介绍等不相干的内容,共获得1 416篇相关文献。然后,通过 CiteSpace软件中的数据转换功能,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格式转化,使之符合制图数据的格式要求。

(二)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一种可以用来评价科研成果的方法,其基于论文题录信息,通过对文献的数量与质量的分析,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度量,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观性、随意性等缺陷。

CiteSpace是一款基于对科学文献中隐含的知识进行分析,在科学计量学、数据与信息可视化的大背景下,逐步开发出来的一款多变量、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CiteSpace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一系列操作分析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数据并以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使我们得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专创融合”领域的最新动态。

二  中国高校“专创融合”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  “专创融合”教育研究的时间分布

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学科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对于分析其发展动态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专创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各个年度的分布数和所占比例的图表。其中2013—2016年检索到的“专创融合”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为0篇,因此未计入图表。2023年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尚不完整,因此2023年论文发表量未列入趋势图,但预计发文量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2017—2022年期间,“专创融合”的论文发表量有显著的增长,这表明“专创融合”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论文分布特点可以看出,“专创融合”的论文数量在2017—2018年呈缓慢上升趋势,而2018—2022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说明“专创融合”已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

“专创融合”的兴起,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关,也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有着直接关系。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实践的要求下,相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2—2010年,以教育部为指导,对“专创融合”的政策理念进行了多元化的探讨。“专创融合”在2010年以后进入了由教育部主导的、全面推进的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用创业来带动就业,为大学生的就业开拓新的渠道,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

(二)  “专创融合”教育研究的空间分布

1  发文作者分析

1)作者分布。为了找到我国“专创融合”领域的中坚力量,依据普赖斯定律,以第一作者在“专创融合”领域的空间分布为基础,对中国2013—2023年“专创融合”领域的主要作者群体进行了统计,得到了我国2013—2023年“专创融合”领域的主要作者群体。计算公式为m=0.749(nmax)0.5,其中,nmax为所统计期间作者发表论文篇数所达到的最多数量,m为作者发表论文篇数应达到的最少数量[2]。据统计,2013—2023年,最高产出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5篇,所以,m≈2。因此,在这一时期内,发表论文数量超过2篇者,即为“专创融合”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共计10位,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专创融合”领域,有10名作者发表了2篇以上的文章,总共34篇文章,只占总文章篇数的2.4%,这还远远达不到核心作者发表论文50%以上的要求。这表明,国内在“专创融合”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也表明“专创融合”方面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并将有力地促进“专创融合”方面的研究。

2)作者合作分析。利用 CiteSpace软件对已发表文章的作者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一个包含215个节点和102个连线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

在网络密度公式的帮助下,可以计算出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也就是D=2m/[n(n-1)/2],其中D为网络密度, m表示连线数量,n表示节点数量。一般情况下,网路密度约为0.1至0.3。当网络密度大于0.3时,则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密集的网络,反之,则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稀疏的网络。根据上面的公式,可以得出网络密度是0.008 9,很明显,这个网络密度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这说明“专创融合”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多,但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还未形成一个较为紧密的科研群体。

2  发文机构分析

1)机构分布。发表“专创融合”相关论文4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9个,见表2。

由表2可知,“专创融合”研究大多分布在职业院校,这与职业类院校具有较强实践性有关。青岛黄海学院发文量最大,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紧随其后。这些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广东广州(广州工商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广州作为国内一线经济发展前三的城市,教育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显著,思想开放,视野广阔,有利于教育新理论新模式的探索。

2)机构合作分析。通过CiteSpace的机构合作分析功能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

通过CiteSpace对1 416篇文章进行了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得出了一张由219个节点和15条连线组成的机构合作网络图,网络密度是0.001 3,这表明了在这一领域内,各发表论文的机构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仅有的几个合作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区域差异,同时高校在“专创融合”方面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