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地理学研究生导师指导机制研究

作者: 刘春红 韦杰

基于OBE理念的地理学研究生导师指导机制研究0

摘  要: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指导模式和方法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梳理现阶段研究生导师在指导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导师团队协作、导师引领机制三方面完善研究生团队指导机制;结合地理学专业特色,从沟通机制、交流、传帮带和注重科研实践四方面建立导师工作机制。可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可为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工作机制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OBE理念;地理学;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15-04

Abstract: Postgraduate tu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their guidance modes and methods are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gra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guidance modes and methods employed by postgraduate tutors. Under the concept of Outcome-based Education, the team guiding mechanism would improve from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the team collaboration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 tutor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dvisors' working mechanism from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passing on experience and a strong emphasi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his study would leverage the role of tuto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could als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utor te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utor working mechanism.

Keywords: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 Geography; postgraduate supervisors; guidance team; work mechanism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全程参与研究生学术成长及科研训练,特别强调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和方法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在研究培养中探索了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或导师团队制等多种模式[1]。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快速发展对导师指导提出了挑战,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逐渐得到了导师和研究生的认同,导师与研究生仍以传统的师徒关系模式为主,科研伙伴关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2]。研究生指导方法以导师单独指导和研究生小组会议指导为主。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目标导向的导师指导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3]。基于OBE 理念,从能力培养结果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获取相应的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4]。结合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确定地理学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即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学习扎实、科研实践能力强和受用人单位欢迎等目标导向。具体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专业技能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可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一  OBE理念及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OBE理念由美国学者Spady于1981年提出,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其实质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5]。这一理念的提出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将OBE理念用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OBE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所需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种理念是根据教育结果为导向分析每个学生所需的就业能力,进而反向设计学生的学习课程[6]。OBE理念着重关注学生在毕业时所获得的能力,强调利用周边的一切环境服务于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在结束学业时可以成功获得所需能力。

OBE理念符合当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改革方向,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与“以学生学到什么”为目标,高度契合我国社会现阶段对高等学校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看,OBE 理念符合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的要求,能够协助完善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成果,促进研究生个人发展,转变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在科研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图1)。

二  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和方法

研究生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导师人数和作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团队导师制三种类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一直秉持的是单一导师制,即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都建立了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部分高校也逐渐实行团队导师制,充分发挥团队导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三种类型各具优势,服务于特定的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作用(表1)。导师指导方法多采取传统讲解、小组会议讨论、野外实践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指导方法,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指导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合的指导方法,照顾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形成良性互动。

三  OBE理念下研究生导师指导改进

传统教学注重培养投入、培养过程、课程教学,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高。课程安排多由内容决定内容,教学计划的核心是确定要开设哪些课程,而确定课程的依据是对该学科的“理解”。教学实施过程也是安排上好每门课,教学评估则是评价每门课的教学效果(一般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教学内容和方式一般由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师制定,重理论轻实践,未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思考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在教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及教学实施过程和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而对毕业要求方面(如专业实践、论文写作、科研实践、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等)关注度较低。所以传统教学难以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与传统研究生培养相比,基于OBE的研究生培养更注重以研究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培养和能力本位。更加关注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及对学术成果的形成性评价,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明确,确保设定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高度一致,即达成度高。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使得毕业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教学计划要明确反映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个核心能力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更加关注研究生培养的产出,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表2),所以对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OBE理念下研究生导师选聘

基于OBE理念,根据对研究生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指导能力,所以在研究生导师选聘中,应在师德师风、科研实践能力、指导经历等方面对遴选条件加以要求。首先,师德与业务、教学与科研具有良好声誉;其次,导师具有学科前沿洞察力,在地理专业领域内获得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准导师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指导经验,至少参与培养过研究生,如协助其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历,包括论文开题、研究方案、教育实习、基础实验和专业实践等。具有独立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此外,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导师选聘的重要条件。

(二)  构建方向领衔导师-责任导师-导师组相互协作的团队指导机制

OBE理念要求把研究生培养目标落实在培养过程中,明确方向领衔导师、责任导师、导师组中各位导师的职责和任务,在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分别发挥作用。以研究生为中心,根据目标导向和研究生个性,进行针对性指导。方向领衔导师可以由本专业学术带头人担任,主要负责统筹安排本方向研究内容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审核,定期组织开展重要的学术研讨,传递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并对各主要培养环节把关等;责任导师是每个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进程中的具体工作,全面管控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科研实践,确定研究方向、指导论文撰写、负责开题报告、送审和答辩等学位论文工作;导师组一般由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和其他实验教师组成,研讨确定重要环节的培养方案,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指导和评议,协助责任导师把关研究生整体的研究进程和论文工作[10]。

(三)  OBE理念下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机制

1  建立常态沟通机制,随时掌握动态

建立定期指导与临时指导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相统一的沟通机制。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学业疑难等问题可集中解决,个别交流则要根据研究生的兴趣、能力、研究方向开展一对一的交流。以直接面谈为主要形式,通过周会、月会等进行,建立导学平台,展开思想碰撞;也可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如网络视频、邮件、电话和短信等交流方式,打造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体系。还可建立学习群,每天汇报学习情况,掌握学习动态,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零距离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沟通与交流的内容不限于学业方面,可针对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开展。

2  形成导师-高年级-低年级传帮带机制

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导师-高年级研究生-低年级研究生”传帮带的团队培养模式。团队里面的研究生按照入学的先后分为硕士三年级、硕士二年级、硕士一年级三个层次。要求相邻层次的研究生以一对一的方式结成“传帮带”关系,入学早的研究生要在业务知识方面对自己所带的师弟师妹进行指导。要给师弟师妹做示范,且有和其他研究生同学比较指导效果的压力,每一个研究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传帮带”机制会提高团队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也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  构建学术交流机制

基于OBE理念,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拓宽学术视野。通过定期开展组会、不定期讨论等多样化方式,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实践,并鼓励和资助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科创新竞赛活动等。研究生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文献检索总结及研究进展报告,探讨在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共享文献检索发现的新技术及思路[11]。根据研究生的年级和科研水平,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如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利于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之外的领域得到新的研究思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