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兽医文化认同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作者: 贺建忠 张梦迪 尹金花摘 要:兽医文化是指兽医形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生活习惯和精神价值最终都将沉淀为“坚持、坚守、博学、博爱”的兽医人格。兽医文化认同感教育融入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终解决了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足和课程思政资源缺乏三大教育教学痛点,让动物医学专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兽医文化;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文化育人;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147-04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refers to the lifestyle and values of veterinarians, which are the habits of life and spiritual values that ultimately precipitate the veterinarian's personality of "adherence, adherence, scholarship, and love". The education on culture of veterinaria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tegr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nimal medicine specialty, it finally solved the three major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problems: lack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lack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n animal medicine, and lack of ideological resources in the curriculum. Those above thus gives new vitality to the animal medicine specialty.
Keywords: veterinary culture; veterinary medicine; major construction; 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动物医学专业不管如何发展,其本质都是1999年之前的兽医专业,其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兽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兽医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为畜牧保驾护航”,而是有了更为丰富的责任使命。宠物健康、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更需要兽医来承担。自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兽医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陈焕春院士、张改平院士、金梅林教授和沈永义教授等兽医专家在新冠病毒溯源和新冠感染诊断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兽医、新使命,这些都是兽医文化的具体体现,都可以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只有根植于兽医文化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问题、培养方案特色不足问题和课程思政资源匮乏问题。塔里木大学自2015年起,开始兽医文化建设与实践,并以此推动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 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是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最大的痛点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边疆高校动物医学的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总是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痛点寻找错位。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但很难产生质变效应。因为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学习兴趣缺乏才是主因,而基础薄弱只是表面现象。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从事的教育教学改革只针对学生基础薄弱进行改革与实践,却从未从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上下功夫,是典型的药不对症。因此只有找到专业教育中真正的痛点,并辅以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 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生源流失严重
以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2015年以前专业教育十分薄弱,更缺乏兽医文化在专业教育中的融入,因此原本报到率就不高的动物医学专业在经历过几轮转专业后,班级人数锐减严重,每个自然班级最终只有20多人。即便是留在本专业的学生,也不知道兽医的出路在哪里,兽医的职责使命是什么,兽医精神的内涵有哪些,兽医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兽医文学的魅力体现于何处,等等。缺乏对基本兽医文化的了解,自然就缺乏对兽医文化的认同感;缺乏对兽医文化的认同感,自然就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消极地对待一切教学改革。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
针对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的问题,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认为落实“文化自信”是解决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的根本途径。“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具体到动物医学专业,主要是指兽医文化自信。建设兽医文化,践行兽医文化,认同兽医文化,是在动物医学专业范围内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有了兽医文化自信,就有了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底气和兴趣。
(二) 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足,专业竞争力弱
塔里木大学僻处边疆,毗邻沙漠,被称作“沙漠学府”。作为“沙漠学府”的老牌专业,虽然在校内优势明显,但与全国同类专业相比却毫无特色可言。所谓特色是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存在。塔里木大学一直秉承“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史的奇迹。基于边疆高校偏远的特性,受胡杨精神的启发,拟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入手开展专业教育改革,以彰显我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办学特色。
本着“不能在物质上占优,就在精神上突破”的理念,只有在兽医文化建设上加以突破,才能凸显我校动物医学专业的特色。为此,首先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作出调整,如增加兽医文化课程;其次,要在兽医文化第二课堂上加以丰富,如创办悬疑讲堂;再者,要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得以强化,如开展系列兽医文化讲座;最后,要在推广应用上发力,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创建兽医文化慕课等。
(三) 课程思政资源匮乏,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减弱
学生入学前对兽医的了解,只是一个懵懂的伪影,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认识。通过学习兽医之道,很多学生建立起了自己的兽医初心,如维护动物繁衍、保护人类发展、解除动物病痛和保障食品安全等。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还能够将儿时树立的理想与兽医紧密结合,进一步细化、深化成更加具体的个人理想,如成为兽医史研究者、兽医作家、动物摄影师、野生动物保护者和流浪动物救助者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兽医之道课程能够结合专业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其成为理想远大、目标明确的新时代大学生。目前,慕课兽医之道已俨然成为动物医学专业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库。
二 兽医文化元素的融入,让动物医学专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的兽医教育存在着学生兽医文化认同感不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足和课程思政资源缺乏等痛点,而要解决这些痛点,非兽医文化而不可为。文化是最难言说和定义的一个词语,据统计目前至少有200个相对完善的定义,但都冗长而难于理解。最终,根据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结合兽医的实际对“兽医文化”定义如下:兽医文化是指兽医形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终都将沉淀为“坚持、坚守、博学、博爱”的兽医人格。实践证明,兽医文化融入之处,就是生机活力焕发之点[1]。
(一)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兽医文化培养目标
为了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中“了解、认同基本兽医文化”的培养目标,2016版《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兽医之道和兽医文化概论2门课程,为国内首创;2020版《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兽医之道和兽医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兽医文化概论实践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兽医文化教育。兽医文化概论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兽医之道和兽医文化概论课程的翻转课。3门兽医文化课程的开设,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兽医文化认同感,从而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更加喜爱自己将要从事的兽医职业。
(二) 创办兽医文化第二课堂,丰富兽医文化实践
2015—2021年,先后创办了以病例分析和兽医文化讲授为目的的悬疑讲堂[2],以教师团队培养学生团队为特点的兽医人才培养“七怪”模式[3],以培养坚持精神为目的的兽医跑团,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分享为目的的求知讲坛,以走访入户为特色的法规宣传和以传播兽医文化为宗旨的兽医文学[4]等。6种兽医文化第二课堂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同时与3门兽医文化课程遥相呼应,从而有效实现了课内课外融合式教学。
(三) 构建兽医文化宣传媒体,推广兽医文化成果
兽医文化宣传主要依赖于“塔大兽医”微信公众号和智慧树平台慕课“兽医之道”。“塔大兽医”公众号不间断地推送原创兽医文化推文,并通过师生转发和其他媒体转载进行推广。慕课“兽医之道”分为共享课和公开课两种,共享课供在校生选课,而公开课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两种选课途径,可有效扩大兽医文化宣传效果。
(四) 注重心得体会撰写,感受兽医文化魅力
无论是兽医之道、兽医文化概论还是兽医文化概论实践,都十分注重心得体会的撰写。从心得体会中,可以明确感知到兽医文化的教育力量,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对兽医文化逐渐认同的心路历程。心得体会的撰写不仅限于学生,授课教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撰写。学生与教师撰写的心得体会多数通过“塔大兽医”微信公众号推送,彼此相互分享,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兽医文化认同感。
(五) 融入兽医文化元素,提升课程思政质量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兽医之歌、兽医誓言、兽医精神、兽医情怀、兽医文学、兽医历史和兽医哲学等兽医文化元素,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动物医学专业21门课程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获兵团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示三等奖,在学校70多个本科专业中遥遥领先。以兽医文化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动物医学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大大加强。
(六) 创作兽医文化著作,展示兽医文化成果
我校先后创作了兽医散文集《灵魂的歌声》和介绍兽医文化的著作《兽医之道》。两部著作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兽医文化理论,对开展兽医文化第二课堂和课程思政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两部著作的出版发行,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兽医文化的建设成果,并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其中《兽医之道》已销售1 500余册,在兽医文化宣传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提出多种兽医理念,引领动物医学专业建设和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
兽医之道是一门原创课程,共有八章内容,每一章都有相应的兽医理念提出。第一章兽医的出路,提出了兽医就业的8个方向,分别是宠物健康的守护神、食品安全的护航者、无私奉献的基层兽医、扑灭疫病的科学家、教书育人的教育家、一心为民的公务人员、撒播爱心的作家和与兽医相关的一切人员。第二章兽医的伟大,提出了“扎得下根,静得下心”的伟大兽医基因。第三章兽医的本质,提出了“兽医是人”的理念,并阐述了兽医作为人的尊严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第四章兽医的目标,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兽医领头羊”的目标,从社会服务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孺子牛”的目标。第五章兽医的素质,提出了“精于理论、勤于实践和善于推断”的兽医素质。第六章兽医文学,提出了兽医文学的“四化”,即诊疗经历小说化、动物疾病散文化、诊疗要点诗词化和人生感悟格言化。第七章兽医精神,提出了“坚持、坚守、博学、博爱”的兽医精神。第八章兽医教育,提出了“兽医文化铺底、课程理论奠基、轮转实习历练、创新创业引导和兽医文学助力”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战略[5]。除上述主要的教学理念外,每节还有若干新的兽医理念,这些理念最终都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