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作者: 祖国胤摘 要: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为目标。通过在研究生一年级新生开设学位必修课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启动以倡导无功利科研文化为核心的“科学大讲堂”活动、连续组织承办辽宁省科学道德与学术建设集中宣讲报告会和组织实施“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东北大学站)活动等多种举措,东北大学不断建立健全研究生学风建设体系,强化科研诚信,使广大研究生了解并自觉恪守学术规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关键词:学风建设;科学家精神;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021-04
Abstract: With the goal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cultivating an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by setting up the compulsory degree course Academic Ethics and thesis Writing for the first-year postgraduates, launching the "Science Lecture Hall"activity centered on advocating the culture of non-utilitaria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inuously organizing and undertaking the centralized lecture and report on scientific ethics and academic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activities of "Me and My Motherland-the Theme Exhibi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 Spiri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t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has continuously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postgraduate academic style, strengthened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de the major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consciously abide by academic norms, carried forward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with patriotism as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ed anexcellent academic ecology.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tyle;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the integr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ademic norm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培养科研能力、锤炼科研作风,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优良学风,坚守学术规范,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长远的影响。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3]。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4],引导研究生保持研究者科学素养,保持好奇,敢于质疑,时刻警惕学术不端,自觉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 研究内容及建设成效
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东北大学材料加工系教学团队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研究生培养的“全面质量”观,多措并举推进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结合研究生学习研究实际需要,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全流程培养过程,从而保证其长期效应和长远影响,使学术道德规范真正成为研究生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意识。
(一) 开设材料与冶金类研究生学位必修课学术道德与科技写作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5]。《意见》要求,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意见》特别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作为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冶金学院全体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在2015年至2018年开设期间,完成了4个教学周期的授课工作,修课人数近3 000人。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的学习,充分意识到了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并要在科研工作中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其中,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部分的课程教学从“钱学森之问”入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要阐述,通过解析大学的主要使命,引出“大德”就是指必须讲规矩,讲自然的规矩,讲社会的规矩,讲思维的规矩,按物质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做事情,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具体到在校研究生,所应遵循的规律就是坚持严谨踏实、力戒浮躁、坚韧不拔的学风,以及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和传承拓新的学术精神。
教学团队面对本课程选课人数多、课程学时少,且授课对象为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强化了案例式教学的使用。通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连生、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等多个学术造假的实例,运用大量的视频资料,向学生们介绍了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主要表现形式。侧重从失信的严重后果告诫学生要严守学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明白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
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一方面突出创新是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质,另一方面更强调创新的对立面是模仿,更严重的是剽窃、抄袭。提倡只有立志发现、发明,不断创新,才能不重复别人提出的观点。告诫同学们科研必须求真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篡改数据、编造结论是万万不能的。课程中反复提醒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一旦发表,就被放置在聚光灯和显微镜下,要随时接受人们的检验,一旦抄袭或剽窃,不但违背学术道德,更将毁坏自己的声誉。使学生们自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树立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东北大学材料类、冶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未来的学术生涯,守住自己的学术底线,把淡泊名利作为治学基础,好好规划理想,脚踏实地地从眼前做起。
课程对东北大学学术道德规范进行了重点解读,着重强调了作为一名东北大学的研究生,不得出现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使学生对“不当署名”等之前认识较为模糊的学术失范行为进一步明确。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要避免简单的说教,注重生动性、时效性,力求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教学中紧密结合工科研究工作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明确从事科研活动时首要的是要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应当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应当秉承专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规范,应当做到公平和对他人的尊重,承认他人的成果和贡献,应当严谨自律。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还介绍了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教育方面的有效举措。2013年起,四川大学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列为新生入学的首堂课。对此,时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许唯临表示:“研究生刚踏入学术领域,是张白纸,通过讲授学术道德的理念和规范,有助于保持白纸的干净整洁。”2015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杨斌认为,大学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社会进步推动者。作为价值塑造载体的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的是基石性的作用。清华大学开设的许多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取得的成绩后面增加好多“0”,而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好多“0”前面写上“1”。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了当前打击学术腐败、保护知识产权的条例和规范,以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授课内容涵盖违反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课程内容设置还充分考虑了材料类及冶金类学科的特点,结合在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学位论文撰写中易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说明讲解,以使学生明白哪些做法属于学术失范、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腐败。
在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考核环节采用了案例分析的形式,鼓励研究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案例分析论文,围绕学术不端的类型、国内外监管制度建设等主题展开探讨,从而对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这一考核形式有助于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中坚守道德,恪守诚信,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综上可见,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对加强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类研究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严守科研道德底线和科学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诚实、热忱、追求真理的心境。课程也旨在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建设,培养出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尽力推动建立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环境。
(二) 倡导无功利科研文化的东北大学“科学大讲堂”学术交流活动
自2018年起,东北大学启动“科学大讲堂”活动,该项活动作为“双一流”建设文化传承创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师生科学思维,提升科研人员科学素养,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6]。活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内涵,以“提升科学素养,涵养艺术情操”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讲座,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攀登科学高峰,增强艺术修养,牢固树立“向下扎根,向上发展”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扎根工业,献身学术”的人生境界,奋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