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药学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孙妩弋 陈镜宇 王春 吴华勋 古月 严尚学 张玲玲 魏伟

基于OBE理念的药学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模式探究0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育优质的研究生人才能够加速医药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在培养过程中相继发现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趋同、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缺乏、导师对企业生产缺乏了解及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该文提出建立以OBE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的校企育人制度,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基于“协同理论”为支撑的导师协同指导制度,希望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药学专硕培养体系。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药学;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042-04

Abstrac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graduate students ca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of master's students in pharmacy,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program of pharmacy is similar to academic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lack the sense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tutors lack the understanding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the imperfe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system supported by the advanced education concept of OB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utor collaborative guidance system supported by the "synergy theory" hoping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harmacy master training system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Keywords: OBE teaching model;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pharmac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共同制定并于2020年9月颁布。该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扩大至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的2/3左右。这一方案的提出意味着将从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需求3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推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的重要环节。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医药领域需求的杰出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运用创新思维来从事本职工作进而促进医药领域的长足发展。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在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应用领域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随着国家对医药领域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不断扩招。然而,在培养的过程中专硕的培养方案几乎与学硕一致,没有太大区别,在当今以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的时代里,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过于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学术培养经验而缺乏实践经验,因而造成了没有很好地落实将实践与学术相结合,以及校企合作不够完善的问题相继被爆出,因此如何培养具有特色的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高等药学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一  现有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趋同

药学学术培养和专硕培养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学硕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专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学硕与专硕的学位考核标准考察也是大不相同的,学硕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强调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考察实践创新,而专硕则强调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硕的课程设置应是学科式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设置基础,而专硕则是以模块式体系,以职业能力体系为设置基础[1]。因此,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应全面掌握药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应能够及时地分析本学科领域中需要紧迫解决的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他们还应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因此,在重视专硕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将理论与医药企业的实际研发、生产的各环节联系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实际的成果或产出。然而,有的高校对药学专硕的培养并未严格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当前,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雷同程度较高,所学理论知识大多仅停留在理想化和理论层面,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轨[2]。此外,课程内容缺乏具体目标,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导,更重视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而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  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缺乏

研究生教育是构建教育强国的关键,而教育质量则至为关键。在药学类专业中,当今社会迫切的需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药学类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然而在当今的时代里,专业硕士毕业生基本上都是直接录取本科毕业生的,相对来说,考上专业硕士的学生普遍实践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强,对实践源于创新原则缺乏理解;其次,部分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还有一些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把考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避免过早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专注于学习和科学研究[3]。以上原因均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中的创新意识,这就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改革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很难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药学行业注重源头创新,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药学专业的学科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当今药学快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又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药学专业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制药企业和医药相关领域,这些部门都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4-8]。因而,如果能够有效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药学专硕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就能够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  导师对企业生产缺乏了解

目前,大部分高校招聘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这也就导致在学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少有医药企业或医药生产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与当下医药领域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脱轨的问题。并且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固定在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思维,具体表现在导师无法给予研究生实践训练上科学性的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但由于校内导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其能力尚不能达到指导专业型硕士的要求[2]。

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需要在指导专硕学生的学术以及实践方面具备丰富的实验室科研经验,并对企业的药物研发和实际生产有相关了解。否则,对于在医药企业实习的研究生来说,导师的监督和引导可能会出现“缺位”的情况。如果能够有效地将课程与企业实际培训相结合,将可以提升资源整合力和校企互动性,进而提高导师对企业的了解[9]。

(四)  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高校为了给予药学专业硕士更好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这将高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牢牢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是为了将药学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落到实处,更好地锻炼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但实施的过程中校内老师与校外导师之间交流甚少,使得双方不能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不对等的付出,高校无法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从而无法拥有过多的有效合作。实际培养过程中,可能校外导师忙于工作无法提供较好的实践指导,从而造成学术指导与实践指导不平衡、实际的师生参与面较窄、合作成效不高等诸多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研究生导师与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希望国家重视起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来引导企业承担起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促进校企在药学专硕联合培养上的良性互动。

二  完善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有效举措

(一)  建立以OBE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的校企育人制度

成果导向型教学,也称为能力导向型教学(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能力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构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知识点和应用技能,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后不仅能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点创新开放性试题的解答[10-11]。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校企之间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及机制,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产教一体化。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目前,校企合作造就的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学校、企业浑然一体、密切配合,才可以构建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创新性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只有以当今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指标,校企合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2-14]。

可以通过与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联合搭建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学科创新平台,联合申请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携手攻克医药企业在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和突破在研发及生产上所遇到的技术瓶颈。高校教师可以作为企业科技专员进入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企业科研现状,结合当下拓展与企业的相关业务和推广企业当前所需的专利成果,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双方就各自需求达成合作后,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创新研发,实时向公司提供研发报告并接受实时监督,有效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药学研究生[9]。此外,企业与合作单位合作申请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科研项目等,从而确保企业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和利益,同时也可有效地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加深校企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们应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科研能力。

(二)  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为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参考的机会,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和渗透。通过这个平台,研究生可以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环境中进行培养,以此来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提高知识结构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个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多元智力支持[15],如图1所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协同资源平台,让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学科得以拥有不同的教学和培养环境,并且能够让专硕研究生在学习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机会。这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充分发挥和优化多种资源和优势,虽然不同的研究生培养主体拥有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资源和独特的优势,但可以共同努力,统筹安排,优化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来实现药学专硕研究生培养成果的最大化。依托构建的共享平台,以协同、结果为导向理论为指导,从培养学科、培养要素、培养联系等方面着手,促进药学专硕培养模式改革机制的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教育资源平台上,采用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方法,以学生能力和兴趣为出发点制定培养目标,使学生在选课、导师结合、企业培养选择等方面更合理,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协同运作,加速推动药学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而提高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