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基本原则

作者: 贺永田

摘  要:高校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体系建设是打造好这一主阵地的基本保障与关键环节。应立足教育目标、面向社会办劳动教育,坚持“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开发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育课程;课程劳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094-04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ro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basic guarantee and key link to build this main front.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goals, organized for the society,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that combining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with "curriculum labor education", combining theoretical courses with practical courses, combining development increments and optimizing stocks, and continue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labor education

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要求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然而在《意见》和《纲要》出台以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拟就此作初步的探讨,或能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些许启示。

一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

(一)  高校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且特别重要的环节。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育”既是前“四育”的实践载体[1]和促进手段,又是前“四育”的综合及其“所培养与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运用”[2]。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劳动素养可分为观念性劳动素养和实践性劳动素养[4]。前者侧重劳动情感的涵养,引导个体愿意劳动,后者侧重劳动能力的养成,使得个体会劳动。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合格劳动者的两个基本面。

从劳动素养养成的角度看,高校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关键环节。

首先,大学阶段是观念性劳动素养提升并稳定的关键时期。观念性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属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5]。其一项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彻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根据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彻底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只能在大学阶段来巩固和完成。

其次,大学阶段是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实践性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5]。创造性劳动能力是实践性劳动素养中的核心素养。高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关键时期和主要阵地。《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二)  课程体系建设是搞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理论和实践证明,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

在《意见》出台以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主要是附属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社会服务,并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后,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形成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新格局。由此,劳动教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担负起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功能。随后,《意见》和《纲要》明确要求大中小学必须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显而易见,高校原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框架,已经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立地位和作用严重不匹配,难以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功能,必须予以重构。

基于课程体系建设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要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其首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就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意见》和《纲要》的要求,构建和完善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  面向社会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根据《意见》和《纲要》,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劳动素养,即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然而,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各学段教育目标在围绕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又各有所重。《意见》和《纲要》指出,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即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二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即培育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上述三大目标进行。这就要求准确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性质与目标。大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有其特殊性。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准备与过渡阶段。一般而言,个体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就要脱离家庭、学校的抚育与庇护,独自工作与生活。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即着力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面向社会办高校劳动教育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首先是要立足社会需求来开设课程。如现代社会对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大需求决定了此类课程应成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对象。面向社会办劳动教育还要求高校开门办劳动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校园,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去从事各种劳动,在实践中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锤炼优良劳动品质,不断提升劳动能力。

二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相结合,注意统筹兼顾

“劳育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育课程”是指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所有课程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狭义上的“劳育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劳育目标而专门开设的课程或课程体系。本文从狭义上使用“劳育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通过将“非劳育课程”中劳育元素融入、渗透至课程教学环节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6]。

要实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目标,必须坚持“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相结合。

坚持两者的结合,首先必须抓住“劳育课程”这个牛鼻子。《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这是在以往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和文件中都不曾有过的提法。它既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硬性要求,也凸显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劳育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所言,“开设劳育课程是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能够把整个劳育体系、教学体系支撑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7]”

坚持两者的相结合,还必须兼顾推进“课程劳育”。《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可见,开展“课程劳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高校开展“课程劳育”大有可为。

首先,大学阶段开设课程门类众多,其中不少课程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为开展“课程劳育”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以高校思政课程为例,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用的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在第四章第一节下设有专目“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使用的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在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精神和道德规范等章节里,安排了大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积极劳动精神和良好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内容。再如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更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生产劳动能力的主要阵地。而以“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服务性劳动能力。

其次,开展“课程劳育”是高校落实《意见》中关于“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纲要》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全过程劳育就是不仅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还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6]。通过专业和实践类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就是本文所讲的“课程劳育”。高校开设的学科专业、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蕴涵劳动教育元素的课程,远比中小学要门类众多、丰富多彩,理应在“课程劳育”方面加大发力,和“劳育课程”形成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格局,真正落实全过程劳育的精神,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劳动教育的使命。

(二)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注重实践课程

纯粹只讲理论或只做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姑且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称之为理论性课程,把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称之为实践性课程。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与目标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首先,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的性质和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与培育积极劳动精神的总体目标,赋予了劳动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其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就是要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其次,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既包含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观念性劳动素养目标,又包含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实践性劳动素养目标[4],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二元教学才能实现。因此,从更好实现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作为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载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必须明确理论教学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的重要地位。《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可见,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应是以传播价值观、传授科学知识等理论教学为主,必要的实践是以验证和加强理论教学为目的的。因此,绝不能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成简单的劳动实践课,谨防以劳动代替教育,劳动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