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吴国泰 杨倩倩 王瑞琼 刘东玲 房敏 杜丽东摘 要:为提升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把握新时代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新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特点,该文以经典补血药代表药当归的药理研究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在两轮教学过程中实践。结果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在提升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等方面有优势,但是存在耗时、费力、个体化差异较大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做好课前准备,深挖案例,以点带面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为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2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TCM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based on grasp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TCM in the new er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TCM. Taking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Angelica sinensis, as an example for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ing in two rounds of teaching, it finds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l has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teamwork, communication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academic literacy. Bu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such as time-consuming, laborious, and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refore, further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is needed, in-depth case studies are explored, and a new teaching model is implemented from point to surface. The teaching model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of TCM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Keywords: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抓手,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1-2]。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既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在分析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以当归药理研究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 新时代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需要培养创新型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服务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3]。需要对研究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重点培养[4]。但是,长久以来,将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寄托于科研实验与学位论文上,忽略了教学设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5]。
需要更多关注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特别要关注当下中药药理学学术研究热点、新知识点、国内国外研究动向和仍然存在的争论,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进行中药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6]。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培养研究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潜力。
需要加强科研反哺教学[7],将中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中药应用的实际问题;需要鼓励中药药理学教师参与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训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
二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教学特点分析
(一) 学情分析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要求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中药学、药理学和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学习思路,需要研究生具备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还需要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课程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通常情况下,本科阶段中药学课程和药理学课程学习扎实的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对有关中药药效、毒理和安全性评价的文献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具有西医药背景的研究生对中药药理研究中的检测指标选择和结果描述比较敏感,理解和分析效率高,把握准确,存在一定的优势;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研究生对中药药理研究中的证候描述、阶段性体征变化、行为形态学观察非常看重,对现代统计学结果存在质疑;由于相对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思维薄弱,中药学研究生在中药药理研究设计中更多关注类比研究和模式化流程,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思维相对明显。
学情分析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对中药药理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中药药理学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制定培养计划方案时需要加以区分。需要提供差异化辅导和指导,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复合性和复杂性,提高中药药理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分析
中药药理学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验性学科,先修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等,尤其动物实验方法和细胞实验方法是支撑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工具。
中药药理学通常分为理论课和应用实践课两个部分,研究生的中药药理学课程内容区别于而且高于本科生,研究生需要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此外,中药学研究生还需要具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中药药理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并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课程内容需要充分融入高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引入经典研究案例和导向临床应用的中医药理论阐释,还需要增加一些拓展性内容,如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实地考察等,增加研究生与学术界的交流机会,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视野。
(三) 教学分析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步骤,切忌随意和随便安排教学内容,需要分模块分步骤循序渐进,以确保研究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更不能单纯用文献阅读和分析替代专门的教学活动。
理论教学方面,需要系统地讲解中药药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等;需要注重培养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中医药思维,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中药药理学的传统理论和创新理论,甄别单纯依据实验结果获得的不可靠知识。
实验教学方面,注重研究生中药药理学实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引导研究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有序、规范、有效,通过实验使研究生获取和理解中药药理作用、机制、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提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方面,案例分析是中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案例分析中,注重引导研究生分析中药药理学研究案例的背景、构架、逻辑和解决方案,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注重引导研究生提问和讨论,鼓励研究生发表有关中药药理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要对研究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答。此外,授课教师需要引导研究生参与中药药理相关的科研实践项目,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研究生理解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操作、临床观察和药效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三 以当归药理研究为例的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当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熟悉当归的中医临床应用,了解当归现代研究新进展。
能力目标,提高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用现代科学理论阐述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传统功效,能够设计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案证明当归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机制。
思政目标,培养研究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中药当归在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传统中医药智慧的尊重和传承,引导研究生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 内容设计
1 重点内容与要求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中药药理学中补虚药当归的教学重点是与当归传统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要求掌握的内容比本科生更多,尤其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和润肠通便3个传统功效之间的关系分析是研究生的高阶性探索学习内容;当归的“甘、温、辛”药性与“缓、通、润”药效之间的现代药理学描述是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习内容;证明“补血活血”是“调经止痛”和“润肠通便”的基础和核心,是研究生富有挑战度的学习内容,要求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功底,也需要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才能符合研究生教学活动“两性一度”的标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