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张晓恒 陆俊伟

摘  要:高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应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研究生。该文以加强新文科建设为背景,提出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碎片化、理论和实践脱节、课程内容未能为经济热点问题提供智力支撑及课程难度大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四个痛点,结合高校教学实践,提出树立系统性教学思维、有效推动需求导向改革、及时跟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热点问题和多措并举提高教学效果等改革路径。

关键词: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生;经济主战场;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26-04

Abstract: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is a highly practical course that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the economic forefront. It aims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s,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for the new era with a strong sense of patriotism,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humanit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including fragment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failure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economic hot issues, and the high difficulty of the course leading to low student enthusiasm. Drawing on university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paper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systematic teaching thinking, effectively promoting demand-oriented reforms, promptly addressing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economic hot issues, and adopting multipl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graduate student; economic forefront; new humanities

高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视角出发进行经济分析的高级课程,着眼于现实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广泛探讨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诸多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加强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正当其时。此外,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应直面经济主战场,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教学内容中国化[1],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研究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课程开展中存在的一些痛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  当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内在有机联系

高级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课程内容更为细致和复杂,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相较于初级和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贴近学术前沿,因而通常会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选用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在介绍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同时,也会适当添加近二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新成果,并辅之以一系列规范化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不可否认,这种“提出问题—理论分析—经济建模”的编写逻辑有利于向学习者展现更多的宏观经济理论成果,同时也十分贴合通常的学术论文写作思路。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以“问题—模型”为章节分类标准的谋篇布局方式可能会导致课堂内容相互割裂,不同模块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联系,整体脉络不够清晰,表现出教学碎片化现象。

碎片化教学的弊端,就恰似管中窥豹——对于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现象,学生可以运用对应的理论模型侃侃而谈;但若问及模型的适用性或是让其解释某一经济异象,学生往往就会由于缺乏对整个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难以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手足无措,不知从何谈起。对于经济理论的内在联系了解不深、不够透彻,未能完整、准确地把握住宏观经济理论的本质和要领,会严重阻碍学生在后续学术研究过程中视野和思维的扩散。而从长远来看,创新性思维的匮乏,既不利于其个人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进,又同国家所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相违背。

(二)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未有效呼应实践需求

高级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且由于包含大量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知识,造成其在内容上较为抽象,课程整体难度较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细致讲解相关理论和模型。同时,学生也不得不将自己投入在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精力主要分配于理论和模型学习,以及对应习题的练习上。这种“埋头课本、埋头做题”的现象,会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理论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质的学科,其是为研究和解决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异象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与创新。实践中产生新问题,宏观经济学就有了研究的新方向和发展的新动力。例如,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深远,美联储在此期间为救市采取了诸如QE、零利率政策、扭曲操作和资产购买等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及宏观审慎监管等创新政策工具,从而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反思和对新兴监管政策工具的广泛讨论[2]。

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尚且如此,课堂教学也应该对实践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回答的新问题、新挑战。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朝着更贴近经济主战场的方向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回应社会实践需求。这对于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  部分知识较为陈旧,难以解答新的经济热点问题

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许多新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层出不穷。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却并无一个可以通用的固定模式,往往存在多种不同的应对方法。而方法之间孰优孰劣,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探索调整、日臻完善。因此,许多宏观经济理论都是应某一现实经济问题而生,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一旦越过适用边界,理论效果通常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失效。作为一门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研究生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需要紧密贴合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现状。纵观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其主要内容大都源自20世纪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这些内容所涵盖的部分宏观经济理论知识显得有些过时,难以有效解答新的经济热点问题。此外,由于制度差异、经济结构的不同及我国独有的发展路径,很多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不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它们在解释我国特有的宏观经济现象时会显得力不从心[3]。

当前,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等诸多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亟需时代解答[4]。高级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授课对象是研究生群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这一阶段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期,他们的研究方向大多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所学知识也应当与社会经济热点相契合。但现有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大多不能有效呼应时代要求,因而也就无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四)  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

首先,高级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高级课程,涉及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

其次,区别于初级和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非常注重运用数学工具构建经济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涉及许多复杂的经济模型及其数理推导过程[5],这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一些不具备强大数学基础的学生而言,这可能会成为阻碍他们深入理解高级宏观经济学的一道难关,从而影响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一些学生对本课程失去兴趣。

此外,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部分理论较为抽象,导致有些经济学基础较为薄弱或是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他们可能会对如何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经济情况联系起来感到困惑,因为这些理论通常是在理想化的假设下建立的,而在实际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往往需要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才能在课堂中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

跨学科的综合性较高的数学能力要求及理论的抽象复杂程度,导致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在上述种种阻碍因素的叠加下,容易使学生感到过重的学习压力,从而降低其主动参与高级宏观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同学甚至会产生对本课程的逃避心理,进而造成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教学氛围较为沉闷等现象,最终使得整体课程效果不佳。

二  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  把握好整体和部分间的矛盾,树立系统性教学思维

想解决教学内容碎片化问题,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好整体和部分间的矛盾,树立系统性教学思维。

首先,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应该反复强调“宏观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不断思考各经济理论在整个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同其他理论间的关联,进而形成对本课程的系统性认知。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整体架构的建立,将不同模块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可以尝试对整个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梳理成一个系统有机体。例如,可以将新古典理论模型的呈现分为序贯视角和递归视角两个部分向学生讲授[6]。此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应只是粗浅地介绍相关宏观经济理论、推导构建相关经济模型,而应该对具体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理解其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使得学生在看待宏观经济问题时,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去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时,教师可以指出其发端于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实现了从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的转变),借鉴了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拉姆塞-卡斯-库普曼斯”模型),并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指导上(被各国央行广泛应用于货币政策分析上)[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