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史融入水灾害防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作者: 刘梅先 林凯荣 龙通情

摘  要:水灾害是我国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华民族在同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中,创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用生命、精神和智慧书写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水灾害防治课程中引入中国自然灾害史,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讨论引入中国自然灾害史辅助水灾害防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及融入方法与途径。实践结果表明,融入中国灾害史有利于提高水灾害防治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水灾害防治;自然灾害史;课程思政;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67-04

Abstract: Water disaster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water disasters, the Chinese nation has created an indomitable national spirit and a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has written many admirable stories with life, spirit and wisdom.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into the cours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Disast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feasibility and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to assis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Wate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actice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vividness of this course,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words: Water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专业课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自然灾害一直与人类同行,其中水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4]。从古至今,水灾害对社会经济民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5-6]。受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水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水灾害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进程[5]。中华民族在与水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繁荣昌盛的中华文明,创新了水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灾害防治课程是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水灾害防治课程融入中国自然灾害史,有利于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  课程简介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们需求,水利与水害并存。我国自古以来是世界上水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常见的水灾害类型包括江河洪水、干旱、山洪泥石流、风暴潮、水污染以及土壤渍害等。水灾害防治课程是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可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自然与人为干扰下的水灾害形成机制、时空分布、危害、预报与防治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江河洪水、山洪、涝渍、干旱、泥石流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灾害的主要成因、形成过程及时空分布特征,掌握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以及灾害防治的对策及措施,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灾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史料故事、抢险救灾、水利建设和模范事迹等思政素材融入,培养学生从事水利相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中国自然灾害史融入水灾害防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水灾害防治课程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同时具有抽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其抽象性主要体现在水灾害形成机理上,而直观性则主要体现在水灾害的社会危害性上。对于水灾害而言,无论是其抽象性还是直观性,都不能只用一堆冰冷的数字和理论来描述表征,让学生纠结于枯燥的客观事实、现象和规律的理解[7]。从古至今,水灾害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有温度的,其“冷”的一面主要指水灾害本身的冷酷,所谓“水火无情”;其“暖”的一面则体现在人类社会应对灾害过程中产生的人文温度。有史以来,人类社会一直在同水灾害等自然灾害作斗争,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令人感怀的神话传说、治水佳话和英雄事迹,这些历史画面正是我们华夏文明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灾害防治课程中引入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和史实史料,实现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可以极大地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立体画面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8]。

(二)  深化理论认知,培养创新思维

水灾害发生具有其固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水灾害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促发条件上,而社会属性则不仅体现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也体现于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水灾害的主要承灾体,这是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水灾害固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决定了水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与可管理性、普遍性、突发性与规律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可测性与可防性等特点。水灾害的这些特点,在漫长的灾害史中具有丰富的例子。如据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指出,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中国共发生水灾1 058次,旱灾1 074次;而在经济技术发达的今天,水旱灾害的发生甚至越来越频繁。不仅如此,水灾害的危害不仅来自水灾害本身,还来自由水灾害引发“链生灾害”(如洪水链生地质灾害、旱灾链生蝗灾等)以及社会性的“链生灾难”,如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6]。这些历史数据充分说明水灾害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与链生性,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同时,通过梳理历史上水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以及应对措施,又可明确地展现水灾害规律性、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及可防性等特点[9]。

水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决定了水灾害的科学防治策略——以防为主,防、治、救结合。中华民族在与水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中,总结发展了众多的工程性与非工程性的防灾“减灾”救灾策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或许是最早的关于科学治理水灾害的描述,总结出了对洪水进行“疏导”的治理方法,并发展出了“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遵循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大致脉络,华夏祖先们总结出了“荒政”的总纲性策略,提出了“兴修水利,治理河患;建立气象、灾情、汛情等的监测、奏报制度;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的总体思路[10],并创新发展了一系列技术,成为了水灾害治理史上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兴修了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发展了以“束水攻沙”之法治理河患,使得黄河河道基本稳定了200多年。随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水灾害防治方面投入巨大,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完善了抢灾救灾体系,杜绝了频繁出现于历史的“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重彩浓墨的一笔。

(三)  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水灾害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到近现代的黄河改道、水旱灾害频发等,给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11]。一方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水灾害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在与水灾害抗争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先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有“召之即来”冲不垮的“人肉堤坝”,时代一直延续,众志成城的精神也在不断传承。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正是华夏文明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能够屹立至今的重要密码,水灾害史所呈现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和98抗洪、抗震救灾等事迹介绍,有利于同学们深刻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结合史实,引导学生清晰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国家和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更深刻地理解水灾害防治在国治民安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毫无节制地掠取自然、破坏自然,将会收到自然以灾害形式的反馈“报复”,与水灾害的斗争史也是人类认识自然、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灾害史的融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