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作者: 吴锴 卢昱霏 史柯

摘  要:该文将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以建设一流的计量经济学课堂,聚焦新文科建设下卓越人才培养的思想指引问题,构建以社会热点案例为轴线的授课模式,营造以思政教育为精神导向的教学氛围,打造以权威文献为应用示范的教学特色,重在培育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案例教学;思政教育;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71-0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grates case method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build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conometric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builds a teaching mode with social hot cases as the axis, and creates a teaching atmosphere guid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create a teaching feature with authoritative literature as the 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socialist talents with both virtue and abilit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ase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nometr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回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计量经济学在研究定量经济问题时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往往缺乏案例设计与课题研究,尚未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指引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创新融合研究,为新文科的建设和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一  理论基础与教学目标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文科内部有迫切求变和突破的内生动力,亟需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反思文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早有学者认为传统文科教学过于关注基础性和知识性,而缺乏对实践性和实用性的重视和引导[1]。因此在新文科建设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将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所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将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融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案例所嵌入的基础知识和思政元素。同时,新文科建设要求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2]。教师既要秉持真理与规范,基于事实发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集体利益,身体力行将思政教育贯彻教学始终。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3]。教师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从学生前途和时代使命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的品格。

在目前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术实践脱节的问题。首先,作为定量分析经济学实证问题及经济建模的重要工具,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仍然存在过分重视数学推导,缺乏案例设计与课题研究,局限于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介绍,缺乏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计量经济学教材配套软件较科研主流规范落后。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配套的软件仍然停留在数十年前流行的菜单操作式软件。此类软件操作繁琐,绘图机械重复,而且数据处理过程无法记录,导致数据处理带有随机性和难重复性,论文结果难以复刻,结果可信度和论文学习价值大打折扣,不利于学术交流。最后,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学术研究的要求不符。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仍然停留单一、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无法提高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术素养。

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聚焦新文科建设下卓越人才培养和知识体系创新的思想指引问题进行调整,应以解决国家金融之需为导向,以建设金融类专业一流课程为目标。有效的计量经济学课堂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经济学术实践,将课堂配套软件紧跟科研主流规范,使学生自学能力达到学术研究要求,在“知”和“行”之间融会贯通,领悟经济学的学科魅力,体会到学术科研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关注模型背后的经济直觉。

具体而言,课程应重在夯实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层层递进地介绍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模型,以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逐步放宽经典假设,详细介绍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的处理、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以培育本科生科研能力为教学特色,通过案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经济学学术界应用最广泛的统计软件Stata为基础进行示范操作,从编程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以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的“四有”青年为最终目标,围绕学生个人与社会集体的现实需求,辅助学生构建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态度,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二  实践探索与课程设计

(一)  构建以社会热点案例为轴线的授课模式

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之际,大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提高,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关注度[4]。因此,筛选社会热点问题中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热点问题用于课堂案例剖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对计量应用实践的理解,使高校学生体会到计量方法的独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济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其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分析《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吗?》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二值选择模型的应用场景和模型优势,并且对员工劳动、政企联系等与就业相关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讲解《女性的政治地位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分析当下社会热点性别议题、人口结构的社会影响,增强学生对工具变量法的具体应用场景及主要优势的认识,通过《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一文的研究学习,关注婚姻及两性问题,同时使学生对渠道的设计方法有较为全面的掌握。

通过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够依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尤其是数学推导,对计量方法的实际应用关注较少,这一教学理念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知识实践性应用的高要求。尤其当下大数据时代对计量统计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计量经济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应用性。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能够提供依托统计软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具体情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例如,Intangible intensity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一文关注了无形资产和股票崩盘风险,并对无形资产的衡量进行了创新,通过这一例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计量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经济问题的应用,进而解决应用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更好结合和相互促进。

此外,学科发展与现实的经济问题往往结合紧密。计量经济学教学时代性的提高有助于不断推进学科研究前沿,不仅能够推进学科的实践运用,而且能够更进一步保持理论的先进性。例如,通过The costs of “blue sk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echnology upgrading, and labor demand in China一文,研究分析环境法规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能够落实倾向匹配得分方法的基本步骤;通过《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基于“沪港通”和年报文本挖掘的分析》一文,引导学生关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倾向匹配得分与双重差分法结合的分析方法。

最后,通过在课程中引入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国家重大热点问题,能够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产生直接及间接的影响,因此社会热点事件的引入能够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常的行为模式提供有效途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同一问题可能具有分歧性较大的社会情绪和评价,如何评定互联网及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都会产生无形的影响。热点问题在短时间内受到的关注度高,也容易激发大众的情感,同时由于部分不良媒体及反动势力的误导,大学生在面对这类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时常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矛盾与苦恼中。

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教师拥有较高的社会阅历及较强的理论水平,但热点问题的不断出现对教师的问题鉴别及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5]。教师应当科学地解释热点问题、分析热点问题、传播热点正能量。教师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此外,教师关注的问题应该不限于传统的热点问题,例如房地产、贫富差距、脱贫攻坚等,而且应该对两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等新时代较为突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见解,进而引领学生关注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该注意不能对社会问题进行简单的陈述,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合理有效且客观地分析问题本质,抓住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总体来说,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首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过于关注理论数学推导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其次,在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的深入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量方法的主动性;最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过程为塑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提供了有效途径,能够缓解不良媒体的反动言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认知水平和鉴别力,充分发挥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精神塑造的作用。

(二)  营造以思政教育为精神导向的教学氛围

新文科建设仍存在亟需解决的思想指引问题,即如何让文科的“无用之用”成大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高校学生的精神和思想。为解决新文科建设中的思想需求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党史和新中国史中蕴涵的丰富资源,以实现新文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引领作用。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并非平行的两条轨道,思政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价值观的引领[6]。思政元素也不是新文科建设的“累赘”和“附加物”,而是与新文科建设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为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发挥作用。而营造以思政教育为精神导向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将党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思想,对于高校创新发展新文科建设的思想内涵,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文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