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实践思政元素挖掘与思维模式培养

作者: 郑永宏 林爱文 李全 王艳 李艳红 苏绮华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为切实发挥实践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打造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该文以武汉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在湖北的地理野外实践为例,在思政元素挖掘及专业融合、科学思维模式构建、提升教师育人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构建一套具备立德树人价值的课程模式。通过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及交叉类思政元素挖掘及专业融合,综合性思维、区域性思维、生态思维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思维模式的构建,并通过提升教师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

关键词:思政元素;地理野外实践;课程体系;思维模式;专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80-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which maintain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nd that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morality. In order to explore ways to fully realize the possibl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and their role in creating a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takes the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talent training in basic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ossible exploitation of moral aspects of the disciplin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so as to build a curriculum model with moral edu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xploration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and cross-curricular geography,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hinking, regional thinking,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nurturing functi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will be subconsciously improved, and moral education will be realize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think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用。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践育人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具有典型实践特征的地理学,以其优良的实践传统,形成了以“全国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1]”“湖北省地理院校野外联合实习”等为代表的颇具影响力的实践品牌,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前沿。然而,参加这些实践的学生数量有限,且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同学几乎所有专业课的高度综合性实习。总体来说,作为理工类课程,地理学与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思想理念、教学重点及思维方式上有很大不同[2],课程特点决定其在立德树人方式上应有别于人文社会类课程。因此,如何立足课程自身特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通,更佳发挥地理学野外实践的育人功能,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诸多学校非常重视,积极打造精品实习线路,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然而,可供兄弟院校参考的模式十分不足,立德树人型育人体系构建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以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武汉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在湖北省地理野外实践为例,通过对实践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论提升,形成思政元素融合、科学思维模式构建,并注重提升教师的育人功能,从而为构建地理实践课程立德树人型育人体系抛砖引玉。

一  思政元素挖掘及专业融合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江河湖泊广布;坐拥长江航道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河道,交通发达,是生态大省、教育大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素材。

(一)  自然地理类

湖北坐拥青山绿水,地理野外实践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促进同学们热爱地球、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习路线涉及的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和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国家地质公园不仅具有美学观赏价值,也是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是地质科学家成长的摇篮和探索的基地,又是地质学科普的课堂,不仅是地质遗迹保护的需要,又是崇尚科学遵循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举措。王家湾以及黄花场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的确立体现了在树立地层全球样板方面达到世界的领先水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长江,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摇篮。长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母亲河,坚持长江大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造福子孙后代。湖北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具有典型的雨热同期规律,气候条件良好、平原广布、土地肥沃,促进了农业发展,成就了“鱼米之乡”、发展了璀璨的文明。低洼的河谷和不稳定的气候,形成了多难兴邦的特质,塑造了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境的品质,1954年、1998年特大洪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提升了凝聚力,激发了热情和干劲,推动了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1985年6月12日新滩滑坡,导致生活着400多户人家的新滩遭受“灭顶之灾”,由于对滑坡早有监测预报,撒离组织得力,使滑坡区内居民1 371人无一伤亡,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和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同时,也提升了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思索,人地和谐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等既需要科技的创新,也需要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美好家园一定有我的”使命担当。

(二)  人文地理类

湖北历史悠久。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的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再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兴盛和辉煌;距今约3 500~3 200年的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盘龙城的兴盛及衰落是历史王朝兴衰的见证,也是王权历史演替规律,中华文明在历史震荡中延续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不拔的品质。

湖北文化灿烂。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及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土司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万里茶道、中国明清城墙(荆州、襄阳城墙)、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和容美土司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黄鹤楼屹立于蛇山之巅,位列中国四大名楼之首,其始建于三国,历经毁损和重建,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涅槃重生的文化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黄鹤楼的执念,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知音难觅,古琴台诉说着对友情的珍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成为心中美好的精神港湾。

湖北教育发达。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清代张之洞不遗余力大规模兴办各种学院学堂,如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堂,为湖北教育大省奠定了良好基础。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的查全性先生积极谏言恢复高考并被采纳,为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提供了优良环境。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正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实践者和推动者。教育之美在于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使人们远离野蛮、接近文明,教育使人们摒弃迷信,拥抱科学。

湖北人杰地灵。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中华文明哺育一代又一代英才。神农发现了茶,陆羽撰《茶经》,屈原著《离骚》,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李时珍写出不朽名著《本草纲目》等,他们为中华文化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昭君出塞促一统,张居正改革挽狂澜。近现代更有仁人志士,振奋铁臂,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最终缔造了新中国。和平年代,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涌现出打豹英雄、长江人链、抗洪英雄和抗疫最美逆行者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种胸怀天下、励精图治和坚忍不拔的爱国、为民、敬业和奉献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光添彩,激励、影响着一代代国人。

(三)  交叉类

湖北江湖潋滟,是“鱼米之乡”,是长江大保护主战场,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肩负着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使命。在特有的自然禀赋背景下,一系列卓越工程应运而生。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的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的技艺,书写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力量;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三峡大坝、荆江大堤综合整治等工程,成为保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兴建三峡大坝利弊的探讨,提升了人们对生态价值的思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可极大地缓解中国中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推动中国中、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丹江口水库、引江济汉等工程,无不体现着协作共享、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和创新求精的精神,相应工程所涉及的移民工程诉说着人民大众爱乡、思乡的情节和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精神品质。位于昭君故里湖北省兴山县的古昭公路,被誉为“最美水上公路”,是我国首条水上生态环保公路,在修建过程中秉承生态优先观点,否定了开隧道及炸山的方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聚落的发展和兴衰,更反映了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县域经济中,在科技加持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的特色产业,如秭归的脐橙种植和深加工,体现了人民正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万物和谐的路径一步步地实现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