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兵团精神为基石的边疆高校课程育人体系探究与实践

作者: 李文昊 王振华 王久龙 李淼

以兵团精神为基石的边疆高校课程育人体系探究与实践0

摘  要: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历经60余年发展,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紧抓师资引进、培养、评价和奖励等关键环节,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构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三环节一主线”的培养模式,形成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突破教材和章节定式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到利用网络新媒体改善教学手段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从改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指导学生实践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和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上推动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从改进课程考核,开展德育考试上发展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以弘扬兵团精神为育人基石,以服务维稳戍边为发展特色的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边疆农业水利建设技术人才,深刻回答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关键词:兵团精神;师资建设;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考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93-04

Abstract: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Shihezi University has a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early 60 years, which always adheres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osition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grasping the key links such as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evaluation and award of teachers to form a set of distinctive high-level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training mode of "three links and one main line"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was formed, which includes the measures from break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hapter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adopting the most intuitiv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using the network new media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hardware facil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projec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arty pioneer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the spirit of the Corps as the cornerstone of education and the service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guarding the border a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was formed. A large number of frontier agricultural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have been trained to "go, stay, and do well", which has profoundly answered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 to train people".

Keywords: corps spirit; teacher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evaluation mechanism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这一精辟论述,导引出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德育研究探索的方向和出发点[1]。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4年10月成立,70年来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2]。石河子大学与共和国同龄、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是祖国最西北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成为维稳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调研时,也对石河子大学在内地生源留疆工作上的成效给予肯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建于石河子大学前身石河子农学院成立之初,1960年开始本科招生,始终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可示范、推广意义的课程育人建设体系,为石河子大学乃至边疆所有高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范例。

一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历经近70年发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终坚持以弘扬兵团精神为育人基石,以服务维稳戍边为发展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考核设计等多环节融入德育教育元素,进行全方位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关键

高校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因此,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3]。经过多年发展,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现有本专业教师4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76.6%;具有博士后1位,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22人;本专业还有4名专职辅导员老师。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基础[4]。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先后引进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的王春霞博士、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张金珠博士和姜海波博士、长安大学毕业的乔长录博士;输送青年骨干教师陈伏龙、周阳、杨广、刘洪光到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校攻读博士并已获得博士学位。有特色的培养体系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抓手[5]。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课程组新老教师结对认亲,与对口支援高校建立导师培养制度,举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师讲课比赛,职称晋升前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相互听课10课时制度以及春踏青、夏登山、秋赏叶、冬堆雪等有特色体育交流活动。2022年初,水利建筑工程学院还利用农业工程学科经费,出台《支持教师发展计划》,促进教师成长、成才,带动学科发展。

(二)  培养方案修订是推动课程育人的基础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度重视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构建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三环节一主线”的培养体系,形成了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全课程体系架构,培养适应国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具有系统的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全课程体系架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对象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培养方案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全课程体系架构见表1。

根据表1不难看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的课时总量占到总学时数的69%,实践课程的总课时量为31%。全课程体系综合体现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彰显了理论知识培育优先、专业技能够用的育人目标。在表2中可以看到,必修课中德育课程课时为27,在必修课中占比17%,这一数据在选修课中分别为7.5和25%,占比均较高,体现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视程度及相关方面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全课程体系的德育课程设置,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在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课程设置理念,分析得出德育课程设置在该方案中的特征,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到,德育课程在该方案的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德育课程以及德育辅助课程所占总学分数的比重为18.3%。同时,为避免德育教育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本专业专门设置第二课堂,依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认定其选修学分,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生活为本、以实践为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并回归现实生活,深化德育教育,显著提高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成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