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跨校虚拟教研室提升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

作者: 孟忠伟 彭忆强 苏庆运 谭丕强 梁兴雨 吴钢

组建跨校虚拟教研室提升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0

摘  要:组建跨校专家教学团队,采用跨校虚拟教研室模式,以“三全”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探索一条提升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师团队组建、课程内容设置、学生获得感三个方面,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多名跨校专家高质量授课形式潜移默化地体现科学家精神和立德树人理念。推崇以科研促进专业课教学,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具备工程伦理和思辨思想。课程改革实施后,极大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和学科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科研,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课;跨校专家团队;虚拟教研室;学生满意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40-05

Abstract: We establish a cross campus expert teaching team, adopt the cross campu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model, integrate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explore a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Vehicle Engine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er team building, course content setting,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e will closely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ubtly reflect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rough high-quality teaching by multiple cross school experts. Advocating the u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necessa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ssess engineering eth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patriotism, dedication, and academic confidence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 and they have become more proactiv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s; cross-school expert team;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student satisfaction; curriculum reform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学人数也已从1949年的6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万人。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正式出版,系统阐述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理念,明确了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公开出版《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为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鼓励课程改革创新,完善课程评优机制,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引领作用提供重要指导。

然而,目前研究生教育尚存在诸多不足。根据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来看,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在课程教学环节,研究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课程内容前沿性的评价低于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评价[1]。课程目标缺乏系统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老化和僵化[2-3]。一项对某双一流大学的调查显示,该校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评价,认为授课内容系统性强、前沿性强、应用性强的分别仅占6.5%、6.2%和3.3%,而感到一般的分别占40.4%、44.9%和51.2%,总体满意度不高[4]。此外,虽然早就提出团队式研究生培养要成为一种主流研究生培养模式[5],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和约束机制,最终基本仍然延续的是单一导师制[6]。研究生专业课采用团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效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协同,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7]。与此同时,出现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丰富和开放线上学习资源、建立并不断更新课程教学案例库、增加研讨课的比例、丰富和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等应对措施[8]。此外,也有应用项目管理改进研究生授课过程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使授课模式更为适应研究生发展的需要[9]。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积极开展了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10-12],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同样需要“金课”的滋养,以切实提升研究生的教学质量[13]。目前,在“互联网+”和线上教学的背景下,虚拟教研室组建应运而生。这是跨学科、跨校级甚至跨国际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14]。专业课程也开始采用数字化、智慧化方式,使用“电子教材”或“数字教材”进行虚拟教研室改革尝试[15]。因此,迫切需要组建跨校、校企联动的虚拟教学团队[16],提高教学团队水平,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

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能源动力硕士点的建设过程中,将前沿科研融入高质量研究生专业课堂,在课程内容前沿性、教师团队授课和组建虚拟教研室三方面开展了有力探索。组建跨校教师团队的虚拟教研室,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打破僵化的教学大纲束缚,提高课程前沿性和学生满意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聚焦前沿知识、科研带动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受益面,为跨校虚拟教研室改革探索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  虚拟教研室的组建背景及组建方式

根据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全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评估结果,西华大学在参评的59所高校中位列第50,排名严重靠后,亟需加强学科建设。本课程作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也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创新培养的需求。而仅仅依靠校内教师力量抓课程建设已显示出资源和力量不足,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组建跨校专家团队形成虚拟教研室,集中优势资源,向全国排名靠前高校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学习和取经势在必行。

此外,2019年正是内燃机产业唱衰之年,各高校的内燃机专业招生情况并不乐观。本课程瞄准此契机,邀请各高校专家到校开展学术交流,理性客观地讨论和研判内燃机产业发展。同时邀请各专家到校进行研究生招生宣讲,鼓励和挑选优秀本科生到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邀请多名专家为研究生讲一堂专家自己研究领域的专题课,课后受到了校外专家和校内学生的一致好评。本课程的跨校专家教学团队由此自然形成,且这些外校专家全部来自985和211高校,学科排名均在全国前20名以内。可见,在融合学术交流、项目对接、招生就业等目标体系下,虚拟教研室专家教学团队的组建变得较为自然和灵活。跨校教学团队基于对教育教学的共同热爱、对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探索的共同学术旨趣、对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和打造卓越教学文化的愿景而自然聚合,具有“学术共同体”属性[14]。因此,以“学术共同体”和“热爱教学的责任担当”作为跨校教学团队组建的重要依托,可以为其他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  跨校专家组建虚拟教研室的具体做法

(一)  课程设计

研究生专业课程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计划学时32学时,由1名校内老师担任负责人,承担课程前12学时教学任务,宏观介绍课程涉及的各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校外专家的专题授课奠定基础。课程的校外专家人数近20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0~15位专家授课20学时,每位专家讲授1.5~2.0学时,既保证每年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和新颖性,又保证校外专家上课的方便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在全国采用线上免费公开方式,各位授课专家所在高校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均可以参与线上课堂。2019—2023年校内学生人数在20人左右,而校外学生线上人数达到41~73人。一方面说明了校外专家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很高,有力地保障了该课程虚拟教研室的组建和运行;另一方面,校外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是校内学生的2倍以上,说明了该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备受相关专业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相关专业研究生关注度较高的精品课程。

(二)  教学内容

针对课程讲授内容,采用“专家讲专题”的方式,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内容聚焦于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排放特性、减排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既满足课程大纲的总体要求,又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表1列举了2019—2023年的授课主题。课程总学时大于32学时,因此可以每年根据教学情况和校外专家时间灵活安排,既能保证课堂教学按期进行,又能方便校外专家参与本课程教学,减少了教学组织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一名专家只讲授一个最熟悉、最权威的专题,可以降低授课专家的授课难度,更能保证教学质量。此外,邀请的校外专家讲课内容主体内容不变,但都涉及各位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将科研融入教学,提升授课质量。学生上课既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各校专家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要求。上述课程安排既降低了虚拟教研室的组织难度,又保障了虚拟教研室高效、灵活运行,可以为其他虚拟教研室课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三)  学生满意度

对2019—2023年上过该课的所有校内、外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参与调查的本校和外校学生分别占42%和58%。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88.07%和11.01%,整体满意度高达99.08%。而《2021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中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仅为76.0%[1],说明通过虚拟教研室的跨校教师团队授课,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此外,调查发现2019—2023年参加了2个学期以上的学生人数占47.71%,连续5年都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达到了13.76%,表明此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具有专业深度和理论性,还通过逐年更新授课内容,让学生能常学常新,在研究生阶段能不断受益,也再次印证了该课程已成为全国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广受好评的一门品牌专业课。

基于组建的跨校专家团队,虽然每年上课的外校专家老师、内容和时间等不固定,但课程教学时间原则上固定,教学组织安排显得较为灵活便捷。各校教师团队授课后,学生对拓展专业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素养的认可度分别达到了91.74%和85.32%,同时对认识外校专家和学生,以及学习和领会各知名高校先进教学方法的认可度分别达到了61.47%和59.63%,认为对考博士有帮助的比例也占21.1%。通过跨校专家团队的授课,学生从基础理论掌握、专业知识拓展、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视野开阔等多方面获益,因此,教学效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高达99.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