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赜

作者: 孙健 王喆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助力擘画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赋能聚势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强磁场”、锤炼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合一的“硬拳头”。善用“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分析社会外部环境影响和高校思政课内生动力不足的前提下,聚焦历史与现实、加深理论厚度,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表达有机统一、提升课堂温度,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渠道、拓展实践宽度。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83-06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help to draw the "concentric circle"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mpower the "strong magnetic fiel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emper the "hard fist"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premise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focus on history and reality, deepen the theoretical thickness,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xpressions,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mperature, construct the dual channels of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and expand the width of practice.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w era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大学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力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力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  “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一)  助力擘画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2]”以“大思政课”为着力点,在“思政小课堂”发力,向“社会大课堂”拓展,紧密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实际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在理论上帮助大学生明晰“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中激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优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首先,有助于夯实政治——法治思想之基,同心共促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大思政课”强调将理论同当前的现实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来建设“大课堂”。这种育人理念以生动的现实性提升教育内容中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地方性知识的融会贯通程度,有利于深层次构建起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法治认同,使他们能够在宏大的时代视野之下勇于担当化解基层民族领域风险难题的重任,由此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

其次,有助于凝聚经济——生态思想之力,同心共建民族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大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以鲜活的实践性拓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平台。通过走进地大物博的民族地区真实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在复杂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见证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深刻认识各民族的经济共性与个性,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文旅资源深厚、能源资源丰富、对外开放优势显著等特点。这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形成多元的就业观念,激发自身创造潜力和创业热情投身于边区建设,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凝聚起强大合力,促进各民族地区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最后,有助于发掘历史——文化思想之魂,同心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思政课”要求青年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语境中、在全球局势深刻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变机理和发展规律,以宏大的时代性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在思政课上讲解梳理多民族文化精华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脉络,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坚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自身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内驱力,“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同心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  赋能聚势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强磁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对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4]”“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加深理论厚度、拓宽实践宽度、提升叙事温度,赋能聚势高校思政课建设三位一体的“强磁场”,让思政课有血有肉、有形有魂。

其一,有利于赋能聚势高校思政课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强磁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5]”,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精确定位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方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置于整个学科体系甚至于更广泛的社会大背景中讲解,带领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对民族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融会贯通的认识和把握,加深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厚度。一方面可以整合中华民族历史文脉中内含的地方性特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所用。另一方面又能够与时俱进地将党的创新民族理论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引导大学生胸怀“国之大者”,使得教学内容有源可溯、有理可依,厚植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文化底蕴。

其二,有利于赋能聚势高校思政课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强磁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强调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有利于加深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深度融合互动,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拓展实践宽度。比如,学校将地方特色资源与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融合,通过参观涵盖民族文化历史的博物馆、红色历史遗迹等,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由平面理论转化为立体图景,从而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载体。

其三,有利于赋能聚势高校思政课建设三位一体的叙事“强磁场”。只有让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产生共振,学生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思政课”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以及线上线上双向联动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交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叙事温度。教育主体不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岗的领导老师也都参与到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立足各学科特点,从不同课程和校园文化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因势利导,实现大学生的正向发展。同时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多方位了解关照学生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之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思政课的叙事温度。

(三)  锤炼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合一的“硬拳头”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主体认知—情感认同—人格形塑—行为外化依次递进的内在逻辑,依托“大思政课”的强大优势,能够借其“东风”实现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目标,进而推动大学生担当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首先,有助于夯实认知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知”为先导,学生在起点处接受什么样的认知极为重要。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拥有丰富的民族理论知识储备,还可以有效运用方法论在个性与共性、整体与部分的矛盾中学会辩证思考,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规律,尊重包容差异性,进而实现自我积极发展。

其次,有助于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情”为提升,体现为认知向认同的积极转化。“大思政课”旨在努力建设有温度、有魅力、有张力的思政课堂,显性教育的喻情于教、隐性教育的互动开放可以让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被高度关照,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加强。在叙说各民族栉风沐雨共书中国历史中、披荆斩棘共拓中国疆域中、互鉴融通共创中华文化中,团结奋斗共铸中华之魂中使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加深对中华民族这一身份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再次,有助于强化意志动机,明确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意”为精神之钙,即为实现道德理想而不屈不挠的品质。“大思政课”能够加强学校、社会和个人的三级联动,将课堂拓展到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意识到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与国家密不可分,个人理想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通过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放入特定的教育情景场域中并且引入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创造伟大实践的鲜活案例,如孔繁森精神、“两路”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榜样力量来激励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他们共同遵循“四个与共”的民族道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注入有力的“强心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