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课程思政融入地学大数据基础课程的探索

作者: 闫兆进 杨慧 慈慧 王冉

理工科课程思政融入地学大数据基础课程的探索0

摘  要:理工科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然而,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仍不够显著,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难以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两张皮”现象突出。该文深入分析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中国矿业大学地学大数据基础这一典型理工科课程为例,制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案,探讨切实可行的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从而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课程思政;问题分析;实施路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93-04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ollege courses in the new period. However, at pres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is still not significant enoug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phenomenon of "two skins" is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king "Fundamentals of Geoscience Big Data" 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 typ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a teaching design plan for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ormulated, and a practical mechanism is explor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blem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path; educational reform

2020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相比于人文社会课程,理工科课程因其本身偏重于客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得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一定的难点[2]。如何将专业知识性强、重逻辑推理的“理工”课程与思政“人文”元素有机融合,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中,不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理工科学科都占有重要比重,且理工科肩负着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光荣使命[3]。因此,针对理工科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其既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国家战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要求,又能满足为国育人、为党育人、为人民育人的价值引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  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就是将价值引领蕴含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甚至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数据库,检索2011—2021年发表在国内CSSCI期刊上关于“课程思政”主题的810篇研究文献,从而分析课程思政的发展态势。

(一)  论文产出

论文产出数量是衡量某个研究或领域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2011-2021年课程思政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年度学术论文刊发数量在2011—2016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年度发文量不超过10篇,2017年及以后发文量猛增,2021年课程思政主题相关的CSSCI论文发文量已近400篇,发文量及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迈入新时代,教育是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以及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教育体系改革需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推进三全育人,构建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夯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5]。因此,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在2017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相比于2016年增长超过4倍,且2017—2021年发文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二)  研究热点

本文对2011—2021年论文研究主题的高频词进行分析,能够反映课程思政研究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的五个主题词分别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现有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作用、必要性等进行研究。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学生价值塑造不能仅靠高校专门开设的思政课程,更应该由融合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完成。二是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实施路径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尤其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有研究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国家、院校、课程和教师等不同角度给出了可实施、可评价的建设路径,其研究成果多见于大学英语、外语课程等人文社科,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的研究主题也是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非但不会影响智育和技能的传授,还能提高思想价值的培养和引领,实现协同育人、全面培养。

二  存在问题分析

理工科课程因重逻辑、强实践的特点,使得在理工科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变得具有挑战性。现有针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实施路径等方面[6-9]。虽然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但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仍不够显著,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结合比较生硬,部分理工科教师机械使用“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两张皮”形式进行授课,使得专业课程支离破碎[10]。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理论认识不足。理工科教育多为自然科学教育,反映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追求客观、逻辑、中立。部分理工科专业教师认为思政元素等政治立场与“科学无国界”的自然科学逻辑相悖[11],对于课程思政存在抵触心理。

二是教学内容单一。课程思政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的隐形化和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需要任课教师挖掘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然而,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多采用形式单调而范式化的教学形式,以标签化或符号化的形式与专业知识强行建立联系,产生“两张皮”问题。

三是教学评价机械。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学,不同教师即使对待同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都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机械而生硬地设计课程思政评价方法,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重实效,着重考察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的认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态度等。

三  建设机制

(一)  专业教师德育培养机制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人,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是建设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保障。对于理工科课程思政而言,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课教师具有高尚的德行,从而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了加强理工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根据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一是加强专业教师德育理念的培养,通过对理工科专业教师进行德育理念的培训,使他们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自身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责任和使命。二是开展德育教学方法培训,通过培训班、研讨会、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方式,不断强化理工科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技巧、方法、案例运用的掌握,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的能力。三是构建德育学习共同体,以学习小组、兴趣组、讨论组和思政资源分享组等形式建立德育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四是树立优秀德育教师榜样,传播和学习优秀德育教师的典型案例,发挥榜样的力量和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激发教师的德育热情和积极性。

(二)  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机制

思政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门课程,应该科学、合理、全面挖掘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让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理工科专业课程讲授对象主要是理工科学生,他们对生活、学习的思考更需要人文关怀和辩证哲学观的熏陶,特别是对科学伦理、学术态度、科技与人类的协同发展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些重要的精神层面的学习和探讨。一是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一个包含典型案例、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特色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为理工科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理工科与工程建设、行业应用是密不可分的,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来校开设讲座、实践课程或共建专业课程,让学生亲身感悟工程实际应用中体现的大国工匠精神、不畏艰苦、刻苦奋斗精神等,将社会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元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