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作者: 梁梅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推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表现出古人重视德行修养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操守,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发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化思路,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作品阅读;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24-05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ard of al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b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we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Th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contain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shows the ancient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se include the family and national feelings of caring for the world, noble personality ethics, and high confidence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ly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valu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ideas can w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works read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育人之道,古今一理。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更不乏可供现代教学汲取营养的课程思政元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三不朽”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德行操守”自此成为古代士子毕生追求的终极价值。欧阳修[2]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言道:“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所谓“圣贤”的标准,首先在于“德”,而后才是言行。重视德育成为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而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末民国时期,黄濬[3]曰:“战胜之理,全在统领得人。其人必德优于才,廉能服众,始堪驾驭部将,保卫士民。”能够承担起治国安邦、生民大计的栋梁必须德行出众,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才”并不单纯意味着才高八斗,更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知识、能力的引导。这与现代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高校教育要培养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而“才”的含义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大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崇高品德。所以,抓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标准。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的理论来源。其中有热爱祖国、大济苍生的家国情怀,也有诚实守信,先人后己的高尚人格,还有对壮丽河山、锦绣家园的无限赞美,更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热忱。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教育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增大见闻,成为爱我中华、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优秀人才。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饱含着历代作者对于国家民族炽热的爱。这种家国情怀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的精神动力。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先秦时起就奠定了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中心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5]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第一位高扬爱国思想的诗人屈原受贬遭斥,仍不改其心中理想,他在《涉江》里吟唱:“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性。唐代爱国精神与个人事功相联系。文人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去,璀璨夺目的爱国诗篇俯拾皆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舍小利而全大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国家的命运,坚定信念,毫不退缩。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爱国红线延伸到了宋代。王安石反对形式技巧的片面追求,认为文学应该有治国安邦的实际功用。他在《上人书》中提到:“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社会服务。苏轼《荔枝叹》为民请命“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瘠。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甚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皇帝。在他的心中,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南宋爱国词派成为当时爱国思想的最强音,如辛弃疾心忧国运所作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咒骂卖国求荣的奸臣“玉环飞燕皆尘土”;陆游的临终遗言感动无数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缘北伐的不甘郁郁而终;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爱国之思或遒劲豪迈,或细润无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将靖康之变后,女性幽微的心态表露无疑。古代文坛大家无不愿以满腔淋漓之血,换得黎民百姓的平安喜乐。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在激昂澎湃的阅读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作品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稳定的人格,形成正常的逻辑思维。年轻一代缺乏辩证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主流观念薄弱。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的物质基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更容易误导青年的价值取向。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体会五花缭乱的视觉体验和前所未有的欲望冲击,已经取代了书本成为每一个人了解新闻资讯、领略人生百态甚至人际交流的首要方式。网络的发展逐渐拉开了现代社会与古代作品的距离,青年一代精神上逐渐被束缚而焦虑沉沦,甚至迷失自己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6]”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古代作品中汲取营养,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物质冲击中心明眼亮,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读书人的人格修养,并且把有关教育思想倾注于古代典籍当中。《论语》当中孔子就盛赞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告诉后人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应执著于口舌之欲,而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关著作中更提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制定了社会良性运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将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人有知耻之心,方能自我检视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玉山刘氏义学记》朱熹[7]曰:“古人之所谓学者,岂读书为文以干利禄而求温饱之云哉?亦曰明理以修身,使其推之可以及夫天下国家而已矣。”读书人应为国家天下而学习,不能仅仅顾及自身温饱。在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辱之间,打开格局,放大视野,先人后己,先集体而后个人。这个逻辑顺序一以贯之,在古代文学中经久不衰。范仲淹《岳阳楼记》影响了其后近千年人们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鞭策着每一个中国人。这些蕴藏在古代作品中的思想理念都可以成为今天培养学生塑造人格,进行课程思政的现成素材。
再次,作品阅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要对国家民族的文化有充分地肯定和认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8]”。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文化没有出现断层、流传至今的国度。这种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基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代文学,其中的经典作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以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促成了亚州文学的繁荣。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文集《万叶集》就是仿《诗经》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却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唐诗是文学作品中的瑰宝,从古到今无数国外汉学家毕生致力于研究唐诗。《文镜秘府论》就出自日本僧人空海之手。《翰林学士集》记载了唐太宗和臣子的应制诗,目前存于日本真福寺,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在今天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仍然独占鳌头、历久弥新,拥有无法企及的绝对高度。
培养文化自信要经过认知到认同的思维过程。文科生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轻松扣紧古人的脉搏,体会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宋人周密[9]《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展现了南宋大都市的奇妙景观。其中“都人避暑”一节追忆了南宋百姓夏日乘凉的场景:
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时物则新荔枝、军庭李(二果产闽),奉化项里之杨梅,聚景园之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而茉莉为最盛,初出之时,其价甚穹,妇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
涵濡期间,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临安物资丰富,交通便利。各地的特产皆可汇聚京城,仅果品就有二十余种。周密津津乐道于琳琅满目的水果和配饰名目,自豪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时的临安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新出的茉莉价格昂贵,但妇人也要买来插满发髻,装点着生活,也装点着快乐的心情。夏日炎炎,索性在阴凉的柳树底下,或戏水,或钓鱼,至晚方归。阅读古代作品,理解了南宋时期虽然在军事外交上处于弱势,但经济文化依然在世界遥遥领先。比起枯燥的数字和列表,古人的文字更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原貌,从而有效地引导青年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将生态文明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10]。生态环境的保护非但不会影响、促退经济建设,反而会对经济发展形成正面促进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打破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作为代价。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倡导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彼此相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而非西方式的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受此种哲学观影响下的古代作品,自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背景、对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