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三通三融”的新闻实务类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陈珂
摘 要:新闻实务类课程的育人实践普遍面临思政元素融入理念碎片化、融入方式嵌入化、融入资源零散化等困境,该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从能力培养入手,依据“三个层面实现三项转变”的设计思路,构建对应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四大教学模块的“四精神+五能力”的育人体系。对标新文科建设理念,教师通过项目式、场景化等创新性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设计,打造教研与科研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达成情理贯通、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新闻实务;实践教学;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19-05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journalism practice courses has been confronted with multiple dilemmas, including fragmented concepts, embedded approaches and scattered resourc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and carries out a case study of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ility training and based on the design idea of "achieving three changes at three levels", it builds an education system of "four spirits + five abilit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our teaching modules of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In keep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introduce project-based, scenario-based and other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diverse teaching designs to create an online-offline hybrid classroom that combines teaching research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specialty with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reby achieving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reason, knowledge and ac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journalism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新闻采访与写作(以下简称“本课程”)是大学本科新闻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专业、全面的新闻报道能力,并能将其应用于公共传播实践;课程讲授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干兴邦、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等意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明确了思政育人目标为:紧扣重大舆情事件,变嵌入为有机融入;激发学生作为传媒工作者的公共参与意识,变外化融入为内在驱动;变碎片融入为体系化融入,提升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担当。
一 实践困境:嵌入化、碎片化、零散化
笔者基于对118条学习者日志的实证研究,撰写研究报告《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新闻实务课程设计——基于118条学习者日志的实证研究》。应用NVivo12软件对收集到的三万字学习者日志进行编码,并结合605条在线讨论与回帖进行学情分析,梳理学习者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情感体验、学习状况、学习收获与反思。
通过分析发现,新闻写作在课程思政教学上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挑战在于:第一,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嵌入化,价值支撑夯实难。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勉强嵌入”会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形式化,在教学中探索变嵌入为有机融入。第二,融入理念碎片化,思政体系建构难。课程思政理念缺乏学理高度的逻辑构建,标签化、外化的知识不能造就学生认识改造的能力,本项目将思政元素变外化融入为内在驱动。第三,融入资源零散化,现实能力转化难。零散的融入元素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坚实的价值支撑,在教学中将思政元素变零散化融入为体系化融入。
基于以上实践困境,如图1所示,本课程将教学内容设置为理论、实操、探究和产出四大模块,将专业内涵、时代理念、公共服务精神等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探究、表达、执行及协作能力。
二 系统化融入设计:“三通三融”体系的创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1]。结合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本课程探索出“三通三融”的教学理念与方案。
(一) 全媒融通、知行联通、情理贯通的“三通”教学理念
全媒融通,是指打造“互联网+”的融媒实践。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植入业界基因,适应“互联网+”和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培养新闻报道人才。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层次,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融入多样的探究项目,建立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知行联通即创设高度模拟仿真的课堂。“专业知识体是由不同的专门化知识形式及它们与实践领域(专业知识必须实际操作的地方)的关系组成的[2]”,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已建成由72段微课视频、在线讨论、课后练习、资料共享、小组项目和学习者日志等资源在内的在线课堂;并依托校园融媒体进行“泛新闻”实践,打通了线上线下,突破了时空局限,实现了随时随地教学与实践。
情理贯通,设计有机融入的课程思政体系。面对写作类课程,学生普遍表现出兴趣浓、动笔弱,重实操、轻理论,怀理想、惧现实,宜启发、忌灌输的学情特征。对新闻报道职业定位的理解存在误区。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既要“言传”也要“身教”,不仅是知识讲授者,更是学生的人格、理想、职业态度的引领者。例如,通过对科技新闻的经典篇目的解读,植入尊重科技工作者、树立崇尚科学的理念;通过分析新闻通信、特稿的文本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转型后的人物报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呵护、人类良知与灵魂的守护上如何实现新闻报道者的社会责任。
(二) 混合式课堂践行传统与创新融合、仿真与实战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
传统与创新融合旨在提升融媒体思维与能力。教学注重与媒介融合时代的对接,既坚守传统新闻业的叙事技巧、社会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又融入融媒体的创新特质——融合化、场景化、在线化紧密围绕真实的新闻事件为学生搭建实践场景。从选题策划到采访执行再到制作发布,课程实践成果完全参照全媒体的标准进行实践。学生自采、自写、自拍和自编的报道《寻旧“粤韵”,红豆粤剧团的历“旧”迎“新”》[3],是对特写报道的优质实践,不仅完成了五千多字的文字量,还挑战了多段短视频、长卷可视化的制作,选题与内容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传承,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情怀,是一部选题有亮点,采访扎实,报道细腻的融合新闻作品。
仿真与实战融合,在教学中打造双重实践场景。采用模拟新闻发布会、选题会、人物访谈和知名媒体人进课堂等场景化教学,既包含教师营造仿真的场景,也包含观摩视频作品复盘采访情境;既包含线下实体课堂的场景体验,也包含线上课堂搭建的远程模拟场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式教学等。新闻传播类人才供需存在不对称、不协调的状况,因而,完成由传统的校内课堂教学模式到校外实践场所的场景化教学转变是必要的[4]。
专业与思政融合建立起课程思政体系。新闻实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下的,具有家国情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引导学生“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5]”。据此,课程在专业教学模块中分别融入专业精神、民族精神、公共服务精神和时代精神四类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认知、探究、表达、执行及协作五项能力,构建“四精神+五能力”的思政育人体系。
(三) 实施路径:三维空间的更新、创新与试新
课程思政的教学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勉强嵌入”会导致形式化,课程思政理念缺乏学理高度的逻辑构建,零散地融入元素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坚实的价值支撑。为解决以上困境与“症结”,实现真正的专业与思政贯通,本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1 在知识、信念、行为层面上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化、内在化、体系化融入
在知识层面上,紧扣重大事件和重大舆情,变“嵌入”为有机融入。专业内容结合重大事件与重大舆情,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作为未来的传媒工作者应具备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信念层面上,激发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变外化融入为内在驱动。在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关注公共话题、公共利益。指导学生经由学校、社区去讲述真实故事,呈现现实社会,发自内心地感知新闻记者的职业担当。
在行为层面上,提升专业能力,变碎片融入为体系化融入。通过打造多层级实训平台,采用项目任务、成果展示、校媒实践和参赛参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策划选题、生产内容,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线上资源、线下课堂、实践平台“三维空间”中贯穿更新、创新与试新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贯穿教学各环节、全过程,覆盖线上资源、线下课堂、实践平台“三维空间”,做到三个“新”——知识更新、课堂创新与实训试新。实现了教学手段信息化,作品产出数字化。
线上资源强调知识更新,课程资源库融入社会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启发学生关注社情民意。混合课堂强调教学创新。自建SPOC课程结合实体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式教学等。实践平台强调实训试新,学生作品的发布尝试开拓除校媒以外的更广阔新平台,挑战融合新闻的新形态、作品产出过程中鼓励拥抱新技术。
在专业教学内容“倒金字塔结构在动态消息中的应用”中,设计课后作业——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写型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6]改写为倒金子塔结构的动态消息。学生在练习与讲评中体验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香港回归易帜仪式那一刻的情感感化,使得学生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在实操中提升重大新闻现场的采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