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 肖军 方璐

摘  要:该文探讨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当前国际经济法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该文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深化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强化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优化课程评价机制等,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质量。通过系统性的分析与建议,该文旨在为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高等教育领域思政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53-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alyzing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t proposes a series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aimed at enhancing this integration.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 conten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phases, and optimiz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e objective is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ourse,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course evaluation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1]。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法治在维护国际秩序、规范国际关系、塑造国际规则和协调国际治理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强烈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及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为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国际经济法课程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思政教育,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经济法知识体系,实现从西方理论“搬运工”到中国学术创造者、世界学术贡献者的根本转变。

一  文献综述

当前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文献侧重于研究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内容优化与实践能力培养。张倩[2]提倡成果导向与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维度改革提升学生能力;刘冰等[3]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徐加淳等[4]探讨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强调通过具体案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何艳华[5]提出了优化教学的策略,包括增强实践学习和促进学生参与国际赛事,以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石慧[6]以国家利益作为联结点,在比较教学方法中叠加批判性维度,在案例教学方法中附加创新维度,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教学。但已有研究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关于如何结合知识点的讲授融入渗透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欠佳。此外,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创新,既要凸显该专业课程的特点,又要自然地融合相关的思政内容,以期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指出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完善对策,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对外投资迅速扩大。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国家间的经济互动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往来,演变为一种综合国力的较量。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强调“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性。同时《纲要》也指出,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其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必要和迫切[7]。因此,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聚焦于国际经贸规则的传授,还应拓展学生的全球法治视角和国际合作能力,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实践,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加深对国情和世情的理解,锻炼客观分析国际经济形势,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的能力,以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通过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法治思维的“德法兼修”人才提供坚实支撑,这不仅是适应国际经济法律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的必然选择。

(二)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且紧密的联系[8]。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国际经济法自然地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和多元的教学内容和视角。从政治维度出发,国际经济法探讨了全球治理结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机构的法律框架,通过这一领域,学生可以理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利益冲突和合作机制。此外,该领域还涉及国家政策在国际层面上如何实现其经济目标,以及这些政策在国际法律和规则的影响和制约下如何运作,展示了政治决策与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经济维度来看,国际经济法深入讨论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原则等,包括贸易壁垒、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跨国投资法律问题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议题,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法律工具促进和规范国际经济活动。同时,还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体系中的地位和权利,以及经济发展策略如何在国际经济法的支持或挑战下运作,从而加深对经济政策与法律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化维度出发,国际经济活动不仅受到法律和政策的影响,还深受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通过研究国际商事惯例、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文化因素等议题,学生可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交往规则和挑战,从而促进学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性维护之间平衡关系的理解。

国际经济法课程通过运用国际法律文件、案例研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促进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首先,国际经济法律文件和重要案例研究是理解全球经济法律框架的关键资源。分析WTO协定、国际投资协定和投资仲裁案例等,可引导学生探讨国际法对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政策如何反映政治理念和经济目标。同时,这些文件和案例可引入与国家主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等相关的思政教育主题,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法律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维度的理解。其次,全球经济新闻和事件为国际经济法课程提供实时教学案例。例如,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兴市场的经济政策变化等能让学生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这些时事新闻,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政治理念、经济策略和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全球经济法律环境的理解。

三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  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度不足

在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思政建设中,最显著的问题是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未达预期。这一挑战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研究和实践成果的支持两个方面。许多课程在整合思政元素时未能依托深入的学术或实证研究,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效果不佳,并未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需求。此外,尽管部分教学尝试开始着眼于课程的思政元素,但通常只是浅尝辄止。例如,一些课程可能仅将国际经济法规则与国家政策或政治理论简单对接,忽略了规则背后价值观、社会责任及全球治理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这种表层化处理未能展现国际经济法中的深层思政价值,如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表层化的融合反映出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化、多维度的思政教育框架来指导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质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9],有效的思政教育应深入至价值观塑造、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全球视野拓展之中。

(二)  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需加强

另一显著挑战是缺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尽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有效地将其融入到如国际经济法这样的专业课程中,依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首先,系统化理论框架的缺失导致教师在实施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思政教育的通用原则和目标,而对于特定专业领域融合的策略和方法探讨不足。其次,实践探索的局限性表现在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案例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初步阶段。这些尝试虽体现出积极探索精神,但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未能展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潜力。例如,一些课程可能简单地添加了与国家政策相关的讨论,而未能深入探讨这些政策背后的价值观、理论基础及其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最后,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国际经济法课程还面临教材和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和学习资源大多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解,而缺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材料。这种情况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能力,也影响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触和理解。

(三)  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国际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依赖教材、重视书本知识的方式与实际应用场景脱节,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且更新滞后。面对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国际法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提升,部分法学院已开始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法虽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但适配性和普遍适用性上存在差异。学者建议通过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多元化策略解决教学方法单一、过分理论化的问题。同时,结合思政建设优化教学模式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