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构建与实践

作者: 孙元田 李桂臣 万志军 吴永辉 陈宁 李长傲 郝浩然

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构建与实践0

摘  要:结合当前矿业类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功能定位不明确、实施成效评价趋于一般、师生间互动体验不佳的现状,提出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五位一体”职能定位,优化多种渠道的沟通、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多元化就业支持和指导的“多对多”全过程式本科生导师制,明确多渠道透明化、跨学科多方向、大团队互助式师生互选机制,建立长效性、硕博制、梯队化跨学科培养与学习模式,打破矿业类专业传统本科生选导师的模式,充分发挥导师教、学生学的主动性,提高师生互选自由度和满意度,重点解决跨专业选导师的难点,创新矿业类师生互选机制。以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的部分学生为实践对象,验证矿业类本科生导师制在对学生课程学习、科研竞赛、毕业设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高等教育创新性能源资源特色一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互动机制;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61-06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clea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general implementation effect evaluation, and poor interaction experi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mining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he "five in on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for first-class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energy and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is proposed. It optimizes the "many-to-many" whole-proces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with multipl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diversifie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diversified employment support and guidance, clarifies the mechanism of multi-channel and transparent,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rection, and large team mutual sel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stablishes a long-term, master and doctoral system, echelon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and learning mode.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ndergraduate selection of tutors in mining majors, gives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of tutors in teaching and students in learning, improves the degree of freedom and satisfaction of mutual sel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cuses on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cross-major selection of tutors, innovates the mechanism of mutual sel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ining majors, and takes some students of the School of Mining Engineering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s the practical objects.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tutorial system for mining undergraduate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tudents' course le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on, graduation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and enhanc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innovative energy and resources first-class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teractive mechanism;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在第10条“完善学分制”中再度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地位与职责[1]。随着近年来教育部高度聚焦行业特色高校建设,明确能源资源特色人才特征与培养导向,中国矿业大学以成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能源资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化加强,矿业类专业重点围绕本科生导师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工作。

21世纪中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聘请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方法进行指导并开展科研实训的教学制度。从三个方面概括目前导师制现状,价值意义方面:张毅等[2]认为全程导师制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内涵;李晓乐等[3]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是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培养多规格人才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是开展新工科建设、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实施现状方面:翟国栋等[4]认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教师投入精力不够,因材施教难度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李奇虎等[5]提出了专业局限、类别限制、机制梗塞等问题;唐汉琦[6]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职能要求存在求全责备的问题。未来发展方面:安宇等[7]认为应不断完善本科生全过程导师制度管理建设,规划针对导师制实施目标的对策和建议;吴雅琴[8]建议通过加强政策与制度的建设、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明确“导学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

作为能源资源重要战略发展的矿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机制与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综合目前矿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功能定位不明确、能源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成效评价趋于一般、优秀师生团体互动体验不佳的情况,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亟需改善和发展。

一  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构建

(一)  本科生导师的定位

准确、合理地给矿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定位是解决导师现存问题的首要条件。聚焦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特色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矿业类本科生导师的职能定位应是“五位一体”的角色组成,本科生导师职能定位如图1所示。在厘清本科生导师身份认同逻辑的基础上,把握身份认同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教师主动融入本科生导师制推广发展的进程中。

1  基础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矿业类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初期难免存在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特色课程学习方法不得当,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清晰等问题,本科生导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重关注学生在课程上遇到的困难。对于一年级新生,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规划,导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必修课程的基础知识,为后续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导师要以专业导学课为载体,借助专业导论、矿业工程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激发学生对于矿业类专业的兴趣;二年级是进入科学研究大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导师要继续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辅助性工作中,开展矿山岩体力学、资源绿色开采等方面的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从矿业类专业生产实习与矿业工程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2  学科前沿培养的“推荐者”

培养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导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结合自身的科研创新项目和科学研究经历带领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科技动态,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提前进行了解,由导师专业推荐引导学生专业分流,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共设置有采矿工程、智能采矿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及交通运输等5个本科专业,丰富的导师团队作为本科生学科前沿培养的“推荐者”,引导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关注不同学科前沿方向的共性难题,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化培养的重要起点,同时导师给学生拓展目前在国家能源资源支柱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发展应用的最新技术,对培养一批锐意进取、见多识广、求是创新的一流创新型人才影响深远。

3  团队科研竞赛的“监督者”

科研竞赛活动是导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主要载体。矿业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偏向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参加团队竞赛的过程则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和团队成员一起分析问题、补充相关的知识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9]。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鼓励导师制培养体系下的本科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大型竞赛,并且每年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行业内专业竞赛,在学院层面主办“煤炭知识竞赛”等比赛,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在竞赛准备过程中将主导权交付给学生,导师充当科研团队的“监督者”,在竞赛项目选择给予推荐,专业知识方面给予指导,竞赛关键节点给予督促,作品内容质量给予评价,通过科研竞赛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投身国家能源资源特色行业发展埋下种子。

4  专业毕业设计的“负责者”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已经实现了本科生毕业设计导师的全覆盖,这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矿业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是体现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本科生导师制可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导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跨专业、多维度的问题思考角度,极大地拓宽了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另一方面在前期指导学生课业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科学问题、技术瓶颈的探讨和交流,深化本科生专业性思考和科学性执行能力。导师要结合学生之前的学习和竞赛经历,帮助学生选好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开题、中期与毕业要求,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点,使毕业设计更有深度、内容更加充实,在论文的书写过程中,做好学生论文排版和格式的把关。

5  人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者”

矿业类本科生导师制是“教书”和“育人”的制度性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是基于提高对学生人文关怀而产生的。采矿专业教师对接学生,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能源资源特色专业交叉背景下,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帮助他们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10]。同时,在学习辅导、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导师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事方式、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启迪学生思想,陶铸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本科生在科研与教学的熏陶下较早具备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从而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相结合,切实做好科研育人,树牢能源报国信念,推动国家重要能源资源特色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