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现实需求、目标设置与实施路径

作者: 温丽华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关系着国家战略发展、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打造高校思政“金课”,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置,实现“学习动力、知识体系、综合能力、情感认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在合理设置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巧设问题链建构知识体系、结合实操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坚持主体间性实现自我教育等具体路径,提高课堂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将高校思政课打造成有趣、有理、有用、有情和有意的“金课”。

关键词:思政课;“金课”;现实需求;目标设置;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0-0180-0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cours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stu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reate a "good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oals can be set from three dimensions: knowledge, ability, and emotion, achieving an organic unity of "learning motivation, knowledge system, comprehensive ability,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etting reasonable goals, specific path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system through skillful problem chains, improv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rough practical skills, and adhering to inter subjectivity to achieve self-education are taken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high-level, and challenging nature of the classroom, m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teresting, rational, useful, emotional, and meaningful.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olden course"; realistic needs; goal setting; implementation path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果显著,但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特色亮点不够,教学效果不佳,还存在“水课”现象。近年来,教育部提出淘汰一批“水课”,打造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金课”,高校思政课不可替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高校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将思政课打造成为真正的“金课”。

一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现实需求

当下,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和肯奋斗的有用人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无论从国家战略发展、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生成长成才来看,都应该将思政课打造成“金课”。

(一)  思政“金课”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动力之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底色更加鲜明,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动力之源。

教育能否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作用不可替代。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价值旨归的,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现阶段,一些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失声”“失语”“失生”等现象,教学质量堪忧。高校必须加强“金课”建设,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厘清知情意行的逻辑脉络,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

(二)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成事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其中必须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坚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对学生的政治锻造,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传承匠心、敬业奉献,才能确保高校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主渠道,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坚持质量导向,深刻把握“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内涵,以创新驱动引领改革方向,以高效的服务供给支撑发展,以社会主义方向站稳中国特色,以胸怀天下的气概达到世界水平。创新驱动既要培养越来越多高端技能型人才,使之不仅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也要有崇高的职业精神。高效的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的根本遵循,是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关系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胸怀天下的气概即要有放眼世界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标准制定,提高中国教育话语权,引领全球教育发展,实现美美与共。思政课是高校实现以上质量内涵的核心课程、关键课程,既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成事之基,也是其必经途径。

(三)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立身之本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创新、崇尚个性和价值多元,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成长成才的目标趋向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同体,既注重技术技能水平等职业性、工具性和技术性,也注重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性、社会性和价值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建设既“顶天”又“立地”,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学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课堂内外的结合,使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接地气”,这与“金课”建设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的标准不谋而合。

学生成长成才首先需要思政课实现创新性,即思政课内容既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且教学过程能够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呈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要实现高阶性,即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既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递,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而不仅仅是对课本内容的复述与转达。再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度,也就是遵循适应超越率,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基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基于学情又超越学情,引领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在挑战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才能更加符合国家发展、行业发展、职业发展的需求,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立身之本。

二  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目标设置

打造高校思政“金课”,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众多单位,必须在确立共同的建设目标基础上进行协同合作。具体而言,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目标可以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维度和“学习动力、知识体系、综合能力、情感认同、立德树人”五大目标。

(一)  知识维度:激发学习动力和构建知识体系

激发学习动力,是高校思政“金课”的首要目标。兴趣是教育的基础,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认知功能,为学生提供持久动力,使教育过程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保证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一些学生对思政课带有刻板印象,认为思政课既枯燥又难懂,脱离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因此提不起兴趣,到课率、抬头率都不高。思政课“活起来”才能真正“火起来”,高校思政课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入手,使教学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并通过把准时代发展脉搏,增强思政课的开放性、时代性和鲜活性。

构建知识体系,是高校思政“金课”的核心目标。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马克思说: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高校思政课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深刻把握这几门课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学生的特点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标准,将知识目标落细、落小、落实,“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

(二)  能力维度:提高综合能力

提高综合能力,是高校思政“金课”的关键目标。高校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能力。一些学校的思政课,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仅谈国家要求而不关注学生需求,仅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操,仅注重知识点的记忆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为思政课“无用”,自然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将提高综合能力设置作为关键目标,将思政课的教学与不同行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综合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辩证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而思政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在理论守正创新中、在历史实践发展中,在现实需求的号召下,对这些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辩证思维能力体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新时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4]”,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在心理上、生理上、行为上发生改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可体现为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成长力和业务能力等。创新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创新理论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既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又要求学生能实现理论的迁移和运用,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